缩略图

装饰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分析与控制措施

作者

张丽媛

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装饰工程在住宅、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等项目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其在满足功能需求、提升空间品质和实现设计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装饰工程由于工序复杂、用料精细、变更频繁,造价控制难度较大,施工阶段的造价偏差问题尤为突出。造价偏差不仅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计划,还可能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产生制约,最终影响业主与承包方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建设领域逐渐加强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设计与招投标阶段,对施工阶段特别是装饰工程的造价偏差关注不足。事实上,施工阶段是造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材料采购、工艺调整、现场签证等环节均可能引发成本失控,对装饰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装饰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影

1.1 对项目投资控制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投资控制是业主最为关注的核心环节,装饰工程由于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设计变更频繁,极易在施工阶段产生造价偏差,当实际施工费用高于预算时,不仅会打破原有投资平衡,还可能引发项目资金链紧张,迫使业主在后续环节缩减投资规模,甚至调整整体建设方案。造价偏差的存在还会削弱投资估算与成本计划的严肃性,使得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施工阶段若缺乏对造价偏差的动态监控与调整,往往会导致阶段性超支逐步积累,最终形成投资总额的大幅度突破。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或商业项目而言,这种资金失控可能引发融资风险,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竣工,投资控制的失衡会削弱项目的整体经济性与合理性,使得项目无法在预期成本下实现既定目标。因此,施工阶段造价偏差对项目投资控制具有直接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管理方高度重视。

1.2 对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制约

造价偏差不仅体现为成本层面的失控,还会对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产生显著制约。首先,若材料采购与人工费用超出预算,承包方可能为降低损失而压缩工序或缩短工期,导致进度计划被打乱,部分工序衔接失衡,引发交叉作业冲突。其次,资金压力可能促使施工方选择质量较差的替代材料或降低工艺标准,从而埋下质量隐患。例如,墙面装饰中若因资金紧张选用劣质材料,可能在短期内就出现开裂、脱落等问题,影响工程整体观感与使用功能。此外,频繁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若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也会直接延误工期,增加施工单位与业主的矛盾。

1.3 对业主与承包方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建设项目的利益关系中,业主与承包方是直接的经济主体,造价偏差对双方的经济效益均会产生冲击。对于业主而言,造价超支意味着投资回收周期延长和资金使用成本增加,从而削弱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与盈利水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超支将大幅降低预期收益,甚至可能导致项目亏损。对于承包方而言若造价偏差主要表现为成本增加但合同价款未能及时调整,将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严重时可能导致亏损施工,频繁的签证与索赔纠纷会加剧双方矛盾,增加额外的管理与法律成本。

2 装饰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偏差的控制措施

2.1 加强施工过程成本动态监控与信息化管控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项动态管理过程,单纯依赖前期预算和传统台账往往难以适应装饰工程工序繁多、变动频繁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施工过程成本动态监控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在项目开工前构建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的成本核算体系,将工程内容细化到工序和分项工程层面,确保成本责任落实到人。施工过程中应实时采集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数据,并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偏差及时预警。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控手段,如应用建筑信息模型、项目管理软件和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数据的动态传输与共享,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自动生成成本曲线和偏差分析报告,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还应建立成本动态调整机制,将实时监测结果与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环节联动,确保造价控制贯穿施工全过程。

2.2 严格材料采购与现场消耗控制机制

材料费用在装饰工程造价中占据较高比重,其采购环节和现场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成败。首先,在材料采购阶段,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和价格比选制度,确保采购价格合理、质量稳定。集中采购和长期合作可以降低材料单价和采购风险,应在采购合同中明确交货周期、质量标准和违约责任,以避免因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质量不达标引发的成本增加。其次,在材料进场后要实行严格的验收与入库管理,利用条码管理或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材料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跟踪,杜绝虚报、冒领和浪费。对于现场材料消耗,应推行“日清日结”制度,由专人负责核对领用与消耗情况,及时对比预算定额,发现超耗及时纠偏。

2.3 强化变更签证与现场管理的规范化执行

装饰工程施工阶段变更频繁,设计调整、功能优化或业主临时要求都可能导致造价波动。因此,规范化的变更签证与现场管理是控制偏差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流程,明确变更的申请、审核、批准和实施环节,做到手续完备、责任清晰。所有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必须以书面形式确认,并通过业主、监理和承包方三方审核,避免口头指令或临时调整引发的争议。其次,在变更实施前应进行成本与工期的双重评估,明确其对造价和进度的影响并纳入整体投资与进度计划中。对于涉及重大费用调整的变更,应由造价工程师进行独立核算,确保变更合理性和透明性。在现场管理方面应加强对施工组织、工序衔接和劳动力投入的监督,避免因管理混乱造成返工和资源浪费,要强化影像资料和原始记录的保存,为后期的结算与索赔提供有力证据。

结束语

装饰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偏差不仅关乎项目投资效益,也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业主与承包方的经济利益。通过对造价偏差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对建设项目全局具有深远的制约作用,必须在施工阶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只有将投资控制、施工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装饰工程施工中有效降低造价偏差,实现项目投资的预期目标,应推动数字化手段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结合,为装饰工程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管理支撑。

参考文献

[1]葛晓伟. 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及标准化管控 [J]. 大众标准化, 2025, (09): 67-68+71.

[2]谢晋永,范振刚. 装饰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J]. 居舍, 2025, (11):88-91.

[3]陈迅. 住宅项目装饰工程造价的精准估算方法研究 [J]. 居舍, 2025, (09): 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