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预见”与“遇见”探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吴国强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南马路小学 010050

教育是一场旅行,在这场旅行中什么样的风景是我们所期遇的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核心任务。全面且深入的落实新课程标准,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们同行在这场旅行中,为能“遇见”这样的风景,必先“预见”教育新时代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一、教育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新时代的需求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教师,世界是教材”的教育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已经不会有一本固定或者较长时间不变地教材,给老师去教;也不可能有一条固定模式的道路,给学生去行走;更不可能只有一种教育样态,让学校去发展。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空间里,唯有教师“求真守恒”“永动发展”学生才能够发展的全面且充分。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推动学校课程创新与实施的需求。

课程体系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构成,从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新时代下的学校课程体系需要开发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不仅是传统的知识性教育资源,还包括文化、艺术等体验性和情感性的教育资源。只有不断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全面完整的感受成长的过程。课程的不断丰富与实施需要靠教师来完成。

二、培养“研究型教师”

我校将培养“研究型教师”定为教师发展中心目标,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研究”对教师的意义,远不止完成工作任务这样简单。它关乎我们的职业,关乎我们的生存状况,更关乎我们个人的幸福与人生意义。

三、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教科研双循环施策略”

培养“研究型教师”目标的完成,需要以“教科研双循环策略”作为指导,结合教师工作样态与教育教学客观规律设计策略,改变教师的专业成长模式,以课堂为切入点,改变课堂学习方式,使研究内容呈现出来。教师从不同的两个方向出发,作用于课程。落实在学生身上,从而更好的实现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

科研循环首先是帮助教师从科研理论层面建构达到自身发展,产生创造性,不断丰富课程服务课堂。教研循环是教师面对课堂教学问题,高效实施课程目标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通过研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最终提升课堂质量。两循环的出发都是课堂,最终又作用课堂,达到学生发展;课程的不断完善推动学科活动的拓展。在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全面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加速促进“研究型教师”的形成

(一)分层组建教师团队,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首先是团队的组建,根据教师现聘职划分为学习型、研究型、引领型,三个教师团队,学习型教师还区分为3年以下3-8年和8年以上,形成5个发展阶段。团队间通过课程达到培养目标,最终落实在“大师徒”建设和“学科发展(名师工坊)”建设上。使教师师德建设、教师传帮带与教科研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形成内驱力。

(二)设计教师发展共同体课程全面提升教师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发展共同体课程”的构建是将每个团队的课程目标以追求型来设定,三个团队中的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四项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相互驱动形成闭环,设计出学习型教师“入门课程”“成长课程”“进阶课程”,研究型教师“驱动课程”和引领型教师“总结提升课程”。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工具设计(物联网平台、成长记录册、评价、)

五、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科研双体系

以科研为先导, 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科研双体系,实施两个建设“大师徒建设、学科发展建设”与“做研究型教师”的目标成为共同体落实做研究型教师的目标。

六、培养“研究型教师”下的“教科研一体化实施结构”

以上策略、机制、课程需要在一中实施结构下来完成。“教科研一体化实施机构”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帮助落地达到目标。

(一)教科研一体化实施结构中的两个建设的推进

1.“大师徒”建设

根据论语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含义,我校将师徒关系扩大化,不局限在某个人身上,通过共同体课程中“学问行思”项目,可以实现不同团队间的“传帮带”,将教师成长最大化。

2.学科发展建设

各学科组拟定研究主题,形成微课题组,把传统机制中学科“管“的活动变为“研”的活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成为合作交流的共同体,研修活动的载体,由学科主任及教研组长组织落实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课程的实施者。

七、共同体中特色项目设计:教师发展品牌项目—领学

着力寻求教师发展的入口与出口,形成良性循环 “一群人”一起学习。

(一)领学专家团

首先需找到学校未来3-5年内发展方向,在选择所需的知识体系。寻求高等院校教授专家的长期指导跟踪。如我校在现阶段的领学专家团项目有:思维可视化、学习共同体、PBL项目是学习。

(二)校内领学专项培训师

校内领学专项培训师是指在微课题研究组内产生的阶段成果的校内推广,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

(三)校外区域内领学专项讲师

校外区域内领学专项讲师是指在学校层面培育研究项目取得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进行校外区域内的讲学推广,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

八、研究氛围营造

开放式共研项目组的实施策略;品牌活动设计方案;

学校要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创新方式来营造研究氛围,让教师有更多渠道和兴趣参与研究。如我校组织的“破峰问道”“真享”等系列品牌活动,不定期开放式发布研究项目组的招聘启示。

九、迭代传承:

引领型教师经验集、学习型教师问题集,两集的建设需要有常态落实机制,逐步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优化。

十、平台化管理下的教师发展如何实现评价

教师的学习活动,研究活动,展示活动等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的,平台自然会存储大量的相关数据据,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数据检索功能,以数字图表的形式展现,实现大数据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生的培养是目标,教育教学是关键,课程是基础,教师则是这一系列过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所以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怀揣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我校将努力践行“做研究型教师的目标”继续细化深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