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夏彬
广东省肇庆学院
引言
环境设计作为融合技术、艺术与人文价值的复合型学科,不应局限于空间组织与形式表达,更应承担文化传承与地域认同建构的教育使命。在以功能性与规范性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框架下,学生往往在训练中忽视文化思维,导致设计作品缺乏历史温度与场所精神。当前,环境设计教育正面临如何将“文化”有效融入教学过程的核心挑战。项目式学习、场景教学与跨学科融合日益成为突破路径,尤其是在地文化的系统引入,有望重构学生的设计理解方式与价值表达体系。为此,本文从理论背景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套以在地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索环境设计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方向。
一、环境设计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失与价值回归路径
当前高校环境设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割裂与地域脱离现象,大量案例与项目来源于国外经典或虚拟场景,虽能训练形式与构图能力,却难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敏感与表达。这种“去语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自身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景观缺乏认知,导致其设计表达流于符号拼贴与形式复刻,文化内涵的建构力薄弱。长期忽略文化背景的学习路径,使设计专业的价值导向从“为人设计”转向“为视觉设计”,文化自觉性显著弱化,甚至逐步淡化了设计服务社会、反映时代的本质使命。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应重塑环境设计教育的文化底色,将在地文化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从课程初期即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方式、地域语言、地方信仰等元素,建立文化调研、资料分析与空间建构的内在联系。教师不应只教授空间组织技巧,更应成为文化故事的讲述者与引导者,通过讲解文化遗产、非遗技艺、地方建筑样式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在此过程中,环境设计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文化感知力与表达力的双重责任,使学生设计的空间既有创意美感,又有文化温度,更具历史记忆与社会意义。
二、在地文化引入下的项目式教学路径探索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解决复杂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引入在地文化,可借助项目式学习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场景的无缝连接。通过设定具有文化载体属性的真实任务,如“社区记忆空间再生”“民俗文化展示馆设计”“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等,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获取知识、理解文化、表达创意。文化的学习不再是课程的附属内容,而成为设计本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需深入调研在地文化特征,通过实地走访、访谈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形成设计问题认知模型。项目的设计成果不仅体现在图纸表达上,更体现于文化逻辑的转译过程中。学生需思考:如何将方言文字转化为空间标识系统?如何将传统节庆融入公共空间布局?如何通过材料与构造回应地方气候与生活习惯?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设计操作中完成从文化认知到空间建构的完整路径。教学中应设置多轮次汇报机制,让学生在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表达的自我审视与同伴反馈,从而提升其文化阐释力与表达自信。
三、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的系统革新思路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文化内容往往散落于课程之外,成为零散的“背景信息”或“设计素材”。为真正落实文化融入,应从课程结构上进行系统调整,将文化认知模块前置,形成“文化—问题—设计”逻辑链条。例如,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开设“地方文化解读”专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化敏感度;在设计课程中加入“文化转译实验”环节,让学生尝试将调研中获取的文化信息转化为空间语言。在毕业设计阶段,鼓励学生选择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题材,并结合社区调研、公众参与、文化分析开展全过程设计研究。
教学方法也需从“讲授—模仿—输出”模式,转向“体验—分析—构建”的反思型路径。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更多文化体验任务,如参与民俗节庆、考察历史遗迹、参访传统工坊等,让学生通过身体感知与情境体验建立与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其进行空间逻辑的推演与形式建构,从而使设计行为真正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为了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学科教育中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地文化的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是育人理念的体现,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人文视野与文化担当的设计者。
四、课程评价机制与教学支持系统的优化策略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目前环境设计课程多以图面、模型与表达技巧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文化探究过程与表达逻辑的评估。应建立更具过程性与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涵盖调研深度、文化分析、表达方式与社会反馈等内容。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文化元素的理解与空间转化的逻辑清晰度,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进行比较与反思,促进其文化批判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师支持系统也需同步完善。在地文化涉及建筑、民俗、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教师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学校应提供跨专业共建平台,鼓励设计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联合授课、共建课程,推动教学内容多元融合。课程之外,亦可建设在地文化教学资源库,整理并共享优秀的文化案例、图像资料、口述史档案等教学素材,提升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能力。有研究发现项目式学习能够满足文化教育所需的条件,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然而文献梳理结果显示,相关研究多以文化主题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设计为主,文化元素在项目式学习中的策略设计和路径实施方面的探索相对匮乏。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一困境,应推动机制化设计,使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方法与管理全过程,推动课程教学从“技能导向”走向“文化建构”。
结论
在地文化的引入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是设计教育价值回归的体现。通过文化认知的深化、项目机制的构建、教学路径的转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环境设计教学将实现从“形式教育”向“文化育人”的内涵跃迁。文化交流依赖于完善的信息传播体系,通过对不同符号的解读与领悟认识人类文明,符号不仅是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与桥梁。未来的环境设计课程,应进一步强化文化内容的组织性、系统性与实践性,使学生不仅能够构建空间,更能讲述文化、连接社会,成为具有文化理解力与责任感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雯.体验经济视域下城市工业遗产数字文创转译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24.
[2]莫静.基于韵律视角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24.
[3]杨博,宋其勇.文化共情教学下德州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课程融合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5,413):86-89.
[4]宋洪远,武继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别实践及其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25,(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