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壮族非遗融人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研究

作者

蔡玲敏

广南县者太乡中心学校6633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推进,初中美术课程逐渐从传统的技法训练转向文化理解与审美表达的融合路径。在此背景下,将地方民族非遗文化纳入课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落实美育目标、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乡镇初中学校由于贴近民族文化原生态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非遗教学优势。尤其是在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诸如壮锦、铜鼓舞、刺绣、年画、纹样等,均为美术课堂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本文聚焦壮族非遗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的融合路径,从教育价值、教学策略、课堂实践与实施反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以期为美术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应用路径。

一、壮族非遗融入美术教育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壮族非遗文化深植于人民的生活与信仰之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智慧与审美情趣。美术作为表达与理解文化的载体,天然适合承担非遗传播的功能。将壮族非遗内容系统性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体认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在教学中引入壮锦图案、铜鼓纹饰等视觉元素,能够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手工制作、纹样临摹等方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文化感知,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尤其在乡镇地区,学生对本地民族文化的接触相对日常但缺乏系统理解。教师将非遗内容融入课程,不仅能填补学生文化知识的空白,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现实趋势也促使地方教育更加重视非遗内容的开发与教学设计,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通过教学实践,民族文化不再是静态陈列的遗产,而成为活态传承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中。

二、人教版教材与壮族非遗元素的适配性分析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已涉及部分民族艺术内容,但对地方非遗资源的呈现仍显有限。教材以单元主题形式组织内容,涵盖绘画、工艺、设计、欣赏等模块,为教师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教学延展留出了空间。在乡镇学校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主题,引入壮族非遗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在“民族艺术之美”单元中,可加入壮族铜鼓纹样的拓印与变形设计,在“服饰与图案”单元中引导学生研究壮锦的编织结构与色彩构成,从而提升教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教材的开放性为壮族非遗融入教学提供了充分可能。但要实现有效融合,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内容解读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部分乡镇教师虽熟悉民族文化,但缺乏将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经验,需通过教研、培训等方式提升非遗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课例设计中需注重文化知识的可视化、工艺流程的简化及学生操作的适应性,使非遗不成为“讲解式”教学的内容,而是以体验、探索、创作等方式真正进入学生学习过程。“近年来各级政府分别制定政策,针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施行继承和保护,其中将广西壮族文化放入基础教学体系就是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导向,也为教材内容的地方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与策略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壮族非遗元素的课程需具备体验性、趣味性与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系列教学,例如围绕“壮族图案再设计”这一主题,让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图案采集、设计创作与作品展示等活动,既锻炼了实践能力,也促进了文化理解。在《设计我们的服饰图案》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壮族织锦纹样,自主设计印花图案,转化为手工布袋或T 恤图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增强文化的现实生命力。

此外,可结合乡镇学校的资源条件,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进行技艺演示和文化讲解,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文化感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资料、视频资源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工艺的完整理解。例如组织“壮锦织造体验日”活动,让学生动手尝试基础编织手法,并对传统纹样进行改编与创新,从中体会艺术与劳动的结合之美。这种融合实践有助于打破教材限制,拓展课堂边界,让非遗真正“活”在学生心中。

四、教学成效反馈与可持续推进机制

壮族非遗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后,学生在文化认知、审美表达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呈现积极变化。课后调查显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许多学生在创作中尝试使用壮锦纹样进行再设计,并能表达对传统图案所承载文化寓意的理解。教学评价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再单纯以绘画技能为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意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教师们也普遍反馈,非遗内容的引入激活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那些原本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在非遗主题项目中找到了参与的热情与成就感。

然而,可持续推进仍面临若干挑战。教师层面的非遗教学资源获取困难、专业能力不足仍是瓶颈,需依托地方教研力量,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发地方非遗教学素材库;制度层面上,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民族文化纳入常规课程评价与教学成果展示体系;社区参与方面,也应鼓励家长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非遗课堂,如设立“学生非遗创作作品展”等文化活动平台,激发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应推动非遗课程在乡镇地区实现从“活动化”走向“常态化”,构建包含教师培训、课程评价、资源供给与社区协作在内的支持体系,确保非遗文化真正扎根于校园教育,为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再生注入持久的教育动力。

结论

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在乡镇初中学校这一特定背景下,结合人教版教材进行地方化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也为非遗教育的系统化实施提供了现实样本。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体系,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非遗在课堂中真正“可见、可学、可创”。唯有如此,才能让壮族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也使初中美术课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秀婷.武鸣区历史建筑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D].南宁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7/d.cnki.ggxsc.2024.000295.

[2]甘子锋.广西壮族刺绣纹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816.

[3]谢依伶.壮族图腾动物纹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3.

[4]魏安东.壮锦图案在广西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