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内生课堂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路径探索
张平刚 陆妍燃
重庆市永川区文昌中学校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文昌中学积极探索内生课堂模式,聚焦学生内驱力的激发,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内生课堂”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内生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实践等举措,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深刻把握核心素养的精髓,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成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政治生活的魅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有效筛选、整合信息,持续更新知识结构,为未来的知识探索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教师要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内生课堂”基本范式。文昌中学聚焦课堂主阵地,坚持以学生内生力为核心价值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内生课堂改革的“一三四五”模式,(一个目标:是以激发学生内生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三个中心: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发展中心。四项策略:教有目标、学有抓手、练有重点、评有方向。五步流程。情境导学——弹性目标;个人自学——基础目标;同伴互学——核心目标;小组展学——拓展目标;迁移悟学——高阶目标)。该模式以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价值,倡导教学的“情境化、结构化、进阶化、迁移化”,促进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甚至是卓越,最终实现从育分走向育人,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历经三年内生课堂改革实践,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全区领先,学校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全市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内驱力的差异,内生课堂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内驱力差异的表现。一是学习动机的差异,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渴望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认可和赞扬,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另一部分学生成就动机较低,对学习成绩不太在意,缺乏追求高成就的动力。二是兴趣指向的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学习上表现为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的偏好。有的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有的则钟情于文学艺术,兴趣指向的差异导致他们在不同学习任务中的动机水平不同。三是自我认知的感差异,自信足的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困难时更具信心和毅力,学习动机较强。相反,自信低的学生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学习动机较弱。
2.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策略。一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依据《文昌中学教师评价实施办法》,增强学生对教师评价考核的权重,促使教师更加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二是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行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分析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行项目式学习,布置综合性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学生需要自主规划项目方案、收集信息、整合资源,最终完成项目成果展示。项目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三是开展学习动机培养活动。举办学习经验分享会,邀请成绩优秀或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生提供启发和借鉴,同时,通过适当的竞争活动,如知识竞赛、小组评比、七星学生评比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四是进行心理辅导与激励。针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克服学习焦虑和自卑心理。同时,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奖励机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五是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状态。双方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鼓励家长在家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开展“家长文化节”,包含育儿观分享、家庭故事分享、家风族谱溯源、家庭会议等系列活动,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内生课堂”落实落地的具体举措
(一)以培训驱动思维变革。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内生课堂”相关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推进“内生课堂”的前提所在。学校统筹安排“内生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启动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内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举办“内生课堂”培训会,邀请专家、学者作“内生课堂”专题报告,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内生课堂”的内涵和要求。在每学月各组集体备课中进行两次专题“内生课堂”主题研讨,探讨“内生课堂”课堂要求的落实和课堂风格的形成。同时开展科研攻关,科学引领““内生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二)以机制建设作为保障。学校建立“内生课堂”的相应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制定“内生课堂”的课堂量规,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视导的主要关观测点,推动教师自觉执行“内生课堂”教学要求。
(三)“内生课堂”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策略
学校内生课堂观察量表

(三)以评比展示力促提升。学校大力开展“内生课堂”优课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课例进行展播,供老师们观摩、学习和交流;评选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卓有成效的教研组和教师作为学校推进“内生课堂”课堂教学实践的骨干力量和典型示范,引领广大教师立足实际,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化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培养一批“内生课堂”的实践者与宣传者,在更大范围做好学校“内生课堂”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学校每学期定时举行“内生课堂”课博会,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用鲜活的课堂展示,引领示范,促进“内生课堂”改革的提质升级。
“内生课堂”的探索是一种系统变革,需要通过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元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家校合作等保障机制的运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