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荒漠化治理中人工造林的技术要点与成活率提升策略

作者

赵彦坤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 甘肃武威民勤县 733300

一、引言

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荒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还加剧了气候变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课题。人工造林作为治理荒漠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人工造林过程中,成活率的提升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从人工造林的技术要点及提升成活率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

二、人工造林的技术要点

2.1 选种与品种改良

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人工造林时,树种的选择至关重要。选种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水源情况来确定。不同地区的荒漠化类型有不同的土壤性质和气候特征,因此,应选择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耐旱、耐贫瘠的树种。常见的耐旱树种包括沙枣、胡杨、梭梭等,这些树种在干旱条件下能有效生长,帮助稳定沙土,减少水土流失。此外,品种改良也应成为重视方向,通过基因技术改善树种的抗逆性,提高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表现。

2.2 土壤改良与水源保障

荒漠化地区的土壤通常贫瘠,水分缺乏,因此土壤改良和水源保障是人工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覆盖物和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创造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壤环境。同时,水源的保障尤为重要。由于荒漠化地区降水稀少,人工造林需要依赖灌溉系统,采取节水灌溉方式,例如滴灌和喷灌技术,以最小的水量达到最大的灌溉效果。此外,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建设蓄水池等方式增加水源储备。

2.3 造林方式与种植技术

造林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常见的造林方式包括点播、条播和集约化造林等。点播适合于较为干旱的区域,能够确保每棵树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资源竞争。而条播和集约化造林适用于土地面积较大的区域,能够通过较高密度的植树方式迅速覆盖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种植技术方面,应注重种苗的质量和栽植深度,采用合适的种植方式减少苗木的移栽损伤,同时加强对栽种过程中苗木的管理,如及时施肥、合理修剪等。

三、人工造林中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3.1 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具有重要影响。荒漠化地区气候通常干旱、极端,年降水量少,气温波动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存活。例如,高温干旱的环境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树苗的生长速度,甚至导致苗木死亡。因此,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必须选择耐干旱、耐高温的树种,做好防护措施,比如遮阳网覆盖,增加树木根部的水分供应,减少树苗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气候压力。

3.2 土壤条件的影响

土壤条件是人工造林成活率的又一关键因素。荒漠化地区的土壤通常贫瘠、盐碱化严重,缺乏足够的养分供给树木生长。因此,在人工造林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利用生物修复技术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土壤的酸碱度也需要关注,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会影响树苗根系的吸收能力,从而影响其成活率。因此,适宜的土壤环境对于提高树苗的存活至关重要。

3.3 人工管理与养护

人工造林后,树木的养护工作至关重要。成活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初期的栽植质量,还与后期的管理密切相关。在造林后的头几年,树苗处于生长初期,容易受到虫害、病害、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造林地的监测与管理,包括及时浇水、施肥、修剪、除草等。定期检查苗木生长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防治病虫害、加固防风网等。同时,要防止人为的破坏和过度放牧,确保树木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四、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的策略

4.1 科技支持与创新技术

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策略是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工程、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造林工作的效率和成活率。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良树种的基因,增强其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等能力,从而增强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能力。遥感技术则可以实时监测植被生长情况,获取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数据,帮助决策者科学调配水源和养分,避免资源浪费。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引入,使得对大规模造林区的管理更加高效。通过无人机的高效巡查,可以及时发现植树失败或生长不良的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植或调整。这些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大提高了人工造林项目的成功率和生态恢复速度。

4.2 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案

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特点设计科学的造林方案。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是确保树苗存活的核心策略。例如,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应选择具有较强抗风沙能力的树种,如梭梭、沙枣等,这些树种能够适应干旱和沙土环境,快速生长并稳定沙丘。而在半干旱或干旱地区,则可以选择更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品种,增加其对干旱的适应性。此外,土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也需要考虑。例如,盐碱化土壤适合种植耐盐碱的树种,如杨树、胡杨等,而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可以考虑种植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核桃、枸杞等。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和选种,不仅可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还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3 社会参与与公众教育

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的另一个有效策略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政府或专业机构的力量远远不够。通过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社区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植树造林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力。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植树活动,鼓励居民、学生等参与其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其次,针对地方农民和牧民,可以提供相关技术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树种、如何进行合理的水土管理等,提高他们的造林技能和积极性。通过这类宣传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多人理解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植树造林工作中,从而提高植树成活率,助力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

五、结论

荒漠化治理中的人工造林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选择树种、改良土壤、加强水源保障等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人工造林的成活率。然而,成活率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还与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人工管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未来,应加强科技创新与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案,同时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共同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深化荒漠化治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N].民主协商报,2025-07-16(003).

[2]胡颖颖.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化治理对策[J].防护林科技,2025,(04):81-83.

[3]范文杰.擦亮荒漠化治理新名片[N].人民政协报,2025-06-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