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作者

刘希海

山东省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 253400

引言

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机械计算训练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真正的 得到应有重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学生更需要掌握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 要求教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方法,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表现为学生需要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解法,情境认知理论则认为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情境,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嵌入真实或拟真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体验数学工具的应用价值,这两个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框架,此外元认知理论也为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它关注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和调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要求教师在培养 解决能力时必须明确 教学目标指向实际应用,不能将数学教学局限在抽象概念和机械运算层面,教 决技能,而非仅仅掌握特定题型的解法套路,在设定教学 通过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 生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这些都是问题 的关 环节,教师应 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合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目标,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可实现。

(二)自主探究原则

自主探究原则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亲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直接传授解题步骤,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尝试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探索解决方案,即使这种方法可能不是最优的,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提供支架式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度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他们学会监控自己的思维活动,评估不同解决策略的优劣,最终形成个人的问题解决风格。

(三)合作交流原则

合作交流原则认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当在互动中进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相互启发和补充,这种互动过程能够拓展个体的思维局限,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合作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专业交流,这些能力都是独立解决问题时难以获得的,教师应当设计结构化的合作任务,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优秀学生主导整个过程,合作后的集体反思环节尤为重要。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问题情境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创设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这些问题情境可以取材于校园生活、家庭日常或社会热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嵌入到具体场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运用数学工具,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也不能过于复杂导致挫败感,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开放性,允许多种解决路径和不同层次的答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境可以逐渐从具体向半抽象过渡,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纯粹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强化数学思维训练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系统化的数学思维训练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途径,教师需要设计专门的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符号表达等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一类问题变换不同条件和问法,让学生掌握问题本质而非固定解法,逆向思维训练也很重要,从结论反推条件,培养学生双向思考的习惯,图形化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流程图等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可视化思考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解题策略库,包括画图辅助、列举尝试、假设验证等通用策略,并训练他们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思维训练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后回顾整个过程,分析成功经验和改进空间。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助力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以结果正确性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需要革新,建立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应当同时关注解题策略、思维过程、创新性和表达交流等多个维度,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轨迹,收集其代表性作品和进步证据,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估,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进步,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也要突破传统考试的限制,设计开放性的实际问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结果应当以发展性反馈为主,重点指出改进方向而非简单打分。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让数学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数学成绩,更将影响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持续投入与深耕。

参考文献

[1]朱心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数学之友,2025,(12):68-69+72.

[2]张艳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25,(06):34-36.

[3]钟振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A]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C].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2025:2.

[4]张才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