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玉米种植技术保障玉米增产增收的研究
陶建珍
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赤峰市025150
引言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障玉米的增产增收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当前部分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技术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玉米产量波动较大、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并规范玉米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规范选种技术,奠定增产基础
选种是玉米种植的首要环节,优良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规范选种技术要求种植者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多雨易涝地区则要挑选耐涝性好的品种。同时,要关注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那些对常见病虫害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病虫害防治的成本和难度,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和增产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2 精细土壤处理,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土壤是玉米生长的基础,精细的土壤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提供保障。首先,要进行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展。深耕深度一般以 25—30 厘米为宜,过深或过浅都可能影响玉米的生长。其次,合理施肥是土壤处理的关键。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和玉米的需肥规律,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合理搭配。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化肥则能快速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 优化播种技术,确保出苗整齐
播种质量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状况。规范播种技术包括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和播种密度。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来确定,一般在地温稳定通过10—12℃时进行春播,确保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芽生长。播种深度要适中,过深会导致种子出土困难,消耗过多养分;过浅则容易使种子暴露在土壤表面,受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影响。通常播种深度以 3—5 厘米为宜。播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种植目的等因素合理调整。一般来说,株型紧凑、耐密植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株型松散、分枝较多的品种则要适当稀植。合理的播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玉米群体的光合效率,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4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田间管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环节最多的工作,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玉米高产的基础阶段,核心在于构建发达的根系与健壮的植株形态。查苗补苗需在出苗后 3—5 天内完成,优先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以提升成活率。间苗与定苗需严格遵循叶龄标准,保留株距均匀、茎秆粗壮的幼苗。中耕除草应结合浅耕(深度5—8 厘米)进行,避免伤根,同时破除土壤板结层。此阶段可配合微量腐殖酸肥料灌根,刺激根系分生组织活性。对于低温多雨区域,需开沟排渍并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逆性。
4.2 穗期管理
穗期管理需协调营养分配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水肥调控应以“前轻后重”为原则,大喇叭口期追肥需深施覆土以减少挥发损失。灌溉需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采用沟灌或滴灌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 70%-
80% 。虫害防治需关注玉米螟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或喷施Bt 制剂可实现绿色防控。同步去除基部无效分蘖及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叶面喷施锌硼微肥可优化穗分化进程。
4.3 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管理聚焦于光合产物高效转运与籽粒充实。水分管理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授粉期遇干旱应人工辅助授粉。追施粒肥宜采用叶面喷施尿素溶液(浓度≤1%),避免根系吸收滞后。蚜虫防治需重点保护棒三叶,优先选用吡虫啉等内吸性药剂。延迟收获至乳线消失、黑层形成,可提升千粒重。对于易倒伏品种,可通过培土或捆绑增强抗风能力。末期注意防控穗腐病,及时剥除苞叶降低湿度。
5 科学病虫害防治,减少产量损失
病虫害防治需构建贯穿玉米全生育期的立体防控体系。农业防治应注重品种抗性布局,搭配不同抗源品种的带状种植可延缓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深耕翻压秸秆能破坏土传病原菌越冬环境,轮作豆科作物可打破虫害世代循环。生物防治需建立生态缓冲带,种植蜜源植物吸引寄生蜂等天敌定居,释放瓢虫防治蚜虫时需避开其蜕皮敏感期。微生物制剂喷施宜在傍晚进行,紫外线强度减弱可提高苏云金芽孢杆菌存活率。物理防控设施需依据害虫趋性精准配置,频振式杀虫灯悬挂高度应高于冠层 1.5米,每3 公顷布设 1 台;蓝色粘虫板对蓟马的诱杀效果优于黄色。化学防治应执行"一病一策、一虫一方"原则,病害防治在发病中心初现时采用治疗性药剂,虫害防治抓住低龄若虫期。药剂轮换使用需考虑不同作用机理,如防治叶斑病可交替使用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无人机飞防添加有机硅助剂可提升雾滴在蜡质叶面的铺展性。施药后需监控防效及非靶标生物影响,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6 适时收获,保证产量和质量
玉米的收获时机会直接影响籽粒的产量、品质及储存稳定性。判断收获适期需综合多项生理指标:苞叶完全黄化并松散包裹果穗,标志着养分转移基本完成;籽粒基部黑色离层形成,表明生理成熟度达到 95% 以上;乳线消失则反映胚乳固化程度充分。机械收割需在籽粒含水率降至 22% —28%时进行,过高易造成破碎损失,过低则增加田间落粒风险。人工收获可适当提前至含水率 30% 左右,但须避开阴雨天气以防穗腐病发生。收获后需及时晾晒或烘干,将籽粒含水率快速降至 14%以下,抑制霉菌活性。果穗堆放厚度不宜超过 50 厘米,避免呼吸热导致局部霉变。对于籽粒直收作业,需调整脱粒滚筒转速至 500—600 转/分钟,减少机械损伤。特殊品种如糯玉米应在蜡熟期采收,以保持最佳食味品质。同步清理田间残茬可降低越冬病虫害基数,为下茬作物创造有利条件。
结束语
规范玉米种植技术是保障玉米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选种、精细土壤处理、优化播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以及适时收获等一系列规范的技术操作,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品种潜力,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广大玉米种植者应不断学习和掌握规范的种植技术,农业部门也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动玉米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谭燕.规范玉米种植技术保障玉米增产增收[J].种子科技,2025,43(11):219-221.
[2]祁家军.鲜食玉米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5,(02):88-90.
[3]岳云先.创新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探讨[J].种子世界,2024,(12):42-44.
[4]王正鸿.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新农民,2024,(20):67-69.
[5]秦丁荣.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4,42(0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