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密式游学:渝中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新路径研究

作者

刘莲 黄婷

重庆市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400010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党的二十大明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导向,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文物资源丰富,共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47 处(含179 个文物点),涵盖革命文物、历史建筑、摩崖石刻及工业遗产等多类型,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区位优势。然而, 前该区域文物活化仍面临文物与城市功能割裂、青年群体历史认知断层以及传统游学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实困境, 亟待 新型活化机制。然而,当前文物活化面临三大挑战:是空间功能与城市发展脱节,静态展示主导 导致公众参与不足; 是青年群体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存在代际断层,传统讲解模式信息留存率低;三是游学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教育价值与体验深度的融合创新。

二、理论框架与创新模式

在研究视角上,本文突破传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二元对立的局限,引入“解密式游学”(Puzzle-basedHeritage Edu-tourism)作为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强调通过沉浸式叙事、场景化解谜与跨学科知识整合,实现文化记忆传承与公众参与体验的深度融合。该模式以“三维驱动”为设计逻辑,包括主题性驱动、参与性驱动和多元赋能驱动,分别从文化叙事重构、体验方式创新及技术社会协同三个维度推动文物从静态保存向动态利用转型。

三、实践路径与案例实证

在实证层面,研究选取“母城寻踪”与“半山崖线”两条线路进行具体设计与实践。“母城寻踪”以重庆古城墙体系为核心,贯穿通远门、打枪坝、法国仁爱堂、菩提金刚塔等节点,通过南宋战事、开埠史话、城市超度仪式等主题任务,实现从军事防御到市井生活的历史叙事串联。“半山崖线”则依托李子坝抗战遗址群、鹅岭公园、佛图关等资源,聚焦抗战外交、工业遗产和山地生态文化,设计包括电报破译、建筑解析、印钞经济计算和要塞地理分析在内的解密任务,突出跨学科整合与真实情境学习。

四、活化成效与数据验证

实践效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文化获得感与学习效能。据抽样调查,两条线路游客复游率提升35%,平均停留时长增加 50% ,文化信息留存率达到传统讲解模式的2.1 倍,有效缓解了文物吸引力不足与青年群体疏离的问题。母城寻踪线形成了城市肌理解密的典型范式,而半山崖线则开创了山地类文物与生态文化融合的游学路径,具备较强的推广适应性和地域代表性。

五、创新突破与理论贡献(一)范式转换与理论融合

本研究超越了文化遗产保护中“静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二元对立传统范式,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做中学”教育哲学、情境学习理论与文化遗产活化实践深度融合。它并非简单套用现有理论,而是构建了“解密式游学”的原创性模型,为文物活化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三维驱动”设计逻辑

本研究并非停留在概念提出,而是进一步构建了可操作、可复制的“主题性驱动、参与性驱动、多元赋能驱动”三维设计逻辑。这三大维度分别解决了文物活化的叙事重构、体验深化和可持续性三大核心难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法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创立“文化解密”深度学习模型

本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文物背后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一个可参与的“解密系统”。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任务链”,使参与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文化解码者。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文化认知的深度和信息留存率,为解决“青年群体历史认知断层”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四)重塑文旅体验与教育范式

该模式实现了从“观看”到“实践”、从“灌输”到“建构”的根本性转变。它完美契合了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真实的历史场域中同步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五)针对性地摆脱现实困境

本研究直指渝中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区文物活化面临的三大痛点,并提供了实证有效的解决方案。两条线路的成功实践,分别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山地生态文化区这两类典型场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样板,具有极强的示范价值和普适参考意义。

(六)构建多元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本研究并未局限于单一活动设计,而是从技术赋能、业态创新、社会协同、资金机制、标准建设等多个维度,前瞻性地构建了“政企社客”四位一体的协同生态系统和长远发展蓝图,确保了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为形成文物活化产业闭环贡献了系统性思路。

六、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渝中区解密式游学的发展需从技术融合、机制创新、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与标准建设五个维度系统推进。建议引入AR/VR、数字孪生、BIM 等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场景;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的多元协同机制;将此类游学纳入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技术导则与认证标准;创新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与公益信托结合的融资机制;同时强化文物安全监测与体验质量评估。

七、结论

综上,解密式游学不仅是一种文物活化新路径,更是传播城市文化基因、实现公民历史教育与在地认同建构的创新平台。该模式为全球高密度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与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参考。

本项目研究通过理论建构、案例实证与效果评估,验证了解密式游学在提升公众参与度、深化文化认知、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渝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