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视角下《油层物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

章星 陈浩 刘红现 李小迪 徐德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834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1 《油层物理》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油层物理》课程内容设计未能充分反映现代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尽管教材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但对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介绍较少,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根据行业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

1.2 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不够

现有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学校尝试引入实验课,但由于时间有限且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较大鸿沟。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1.3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互动性和参与度较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案例分析和现场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限制了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因此,亟需引入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1.4 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目前,《油层物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忽略了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和个人表现等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自主学习。为此,应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多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油层物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2.1 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前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为了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

2.2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增加实验课比例、组织野外实习等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交流,分享实践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

2.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分析法、虚拟仿真技术等,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有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2.4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重视平时表现;设立多样化考核形式,如开卷考试、论文撰写、项目汇报等;引入同行评议机制,确保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 《油层物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策略

3.1 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重新梳理《油层物理》课程大纲,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点,添加最新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例如,可适当减少传统油藏描述章节,增加页岩气开发相关内容;或是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数值模拟软件使用教程,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具体而言,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前沿动态进行更新。对于传统的油藏描述部分,可以保留其基础理论框架,但需大幅削减篇幅,并引入更多关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如页岩气、致密油等的研究成果。

3.2 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开设更多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了解生产流程,积累实战经验。此外,还可以组织校企联合课题研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实验室建设应注重硬件设施的升级,购置如核磁共振成像仪、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等高端设备,以支持更为复杂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要涵盖基础理论验证,还应涉及实际工程问题的模拟与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与企业的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与石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到油田现场参观实习,学习最新的开采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校企联合课题研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导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积极推广信息化教学工具,如慕课平台、在线测试系统等,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和进行互动交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PPT,利用动画演示复杂原理,降低理解难度。另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建模软件,创建逼真的地下油藏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地质构造特征。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并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如视频讲座、在线讨论区、即时答疑等。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特别是利用动画演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地质结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创建高度仿真的地下油藏模型,学生戴上VR 眼镜即可身临其境地观察地质构造,进行虚拟钻探和采油作业,极大地增强了学习体验。最后,在线测试系统的引入也有助于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油层物理》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不仅着眼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致力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了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了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评估。此外,学校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油层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 莫非;黄小亮;游君昱;董明达;田杰.科教导刊,2023(01)

[2]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J]. 姜治莹.红旗文稿,2022(09)

[3]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油层物理教学模式探究[J]. 卞小强;郭黎明.大学教育,2021(10)

[4]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探讨[J].章星,陈洁,杨虎,刘同敬,刘红现.教育学文摘,2024.39(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