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框架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化设计与实践探索
刘亭长 包学珍
锡林浩特市第十三小学
一、引言
核心素养框架下,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从单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转向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养。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生每日集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段,时长一般在 20-30 分钟,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当前,许多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的问题。活动内容单一,多以集体跑步、广播操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差异化发展;活动过程中缺乏对健康知识的渗透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意识和团队协作、规则遵守等品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活动组织形式僵化,学生被动参与,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如何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优化设计与实践探索,成为提升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框架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化设计原则
(一)聚焦运动能力,兼顾层次性与挑战性
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应围绕提升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能力展开。由于小学生年龄、体质和运动基础存在差异,活动内容需体现层次性,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锻炼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侧重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趣味练习,如“ 障碍接力跑” “ 沙包投掷比赛” ;中高年级学生则可增加篮球运球、足球绕杆等专项技能训练,以及耐力跑、力量练习等体能训练内容。
同时,活动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 障碍接力跑” 中,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加障碍的难度和数量;在篮球技能练习中,设置“ 运球绕桩计时赛” ,鼓励学生突破自我,不断提高完成速度和准确率。通过层次性与挑战性的结合,让每个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都能获得运动能力的提升。
(二)渗透健康行为,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
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应融入健康知识的渗透,将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例如,在活动前安排 5 分钟的“ 健康小课堂” ,由体育教师或学生分享简单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如“ 运动前为什么要热身” “ 如何正确进行拉伸” 。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践行健康行为,如要求学生主动做好热身和整理活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出现不适及时停止并告知老师。还可设计“ 健康打卡” 环节,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运动时长、感受以及当天的作息情况,培养自我健康管理意识。通过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
(三)培育体育品德,融合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
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勇于拼搏等品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践行体育品德的场景,在集体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组织“ 集体跳绳比赛” ,明确比赛规则,要求学生在跳绳过程中遵守规则,不违规抢跳;在“ 拔河比赛” 中,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为同伴加油鼓劲,共同努力争取胜利。
活动中设置“ 文明小标兵” 评选环节,对遵守规则、帮助同学、表现出良好体育道德的学生进行表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规则的意义,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三、核心素养框架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参与主动性
传统大课间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中可采用“ 集体活动 + 自主选择” 的混合模式,兼顾集体性与个性化需求。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广播操、集体舞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集体意识;自主选择时间设置多个运动区域,如球类区、体能区、游戏区等,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例如,某小学将30 分钟大课间分为三个阶段:5 分钟集体热身(广播操)、20 分钟自主活动(设置篮球、羽毛球、跳绳、趣味游戏等区域)、5 分钟集体放松(集体拉伸)。自主活动区域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规定区域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参与的主动性。此外,还可引入“ 主题活动日” ,如每周三设为“ 民族传统体育日” ,开展踢毽子、滚铁环等活动;每周五设为“ 趣味游戏日” ,组织“ 两人三足” “ 袋鼠跳”等游戏,让活动形式更丰富多样。
(二)优化组织管理,保障活动高效开展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应建立“ 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志愿者” 的管理团队,明确各角色职责:体育教师负责活动的整体设计、场地规划和技能指导;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组织、安全监督和纪律管理;学生志愿者协助教师维持秩序、分发器材等。
合理规划场地和器材,根据活动内容划分区域,避免场地冲突;提前准备充足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跳绳、沙包等,并安排专人负责器材的发放、回收和维护。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预判,配备急救用品,确保学生安全。例如,某学校在大课间活动前,由班主任检查学生的服装和运动鞋,体育教师检查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性;活动中,管理团队全员在岗,密切关注学生状态,及时处理突发情况,保障活动高效、安全开展。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素养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应突破传统的体能测试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互评、自我记录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规则遵守和团队表现等;终结性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结合体能测试成绩、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体育品德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建立“ 素养成长档案袋” ,收集学生的活动记录、评价表、健康打卡记录等材料,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评价结果不仅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参考,更用于指导教师优化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例如,根据评价发现部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可在后续活动中增加更多集体合作类项目;针对运动技能不足的学生,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辅导。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框架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化设计与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遵循聚焦运动能力、渗透健康行为、培育体育品德的设计原则,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优化组织管理、完善评价机制等实践策略,能够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与实践,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让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忻州市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以代县为例[J].运动精品,2024,43(06):27-29.
[2]潘国辉.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4,(10):51-53.
[3]季勇刚.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J].体育世界,2023,(10):64-66.
[4]郑哲.合肥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高新区为例[J].运动精品,2023,42(10):1-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