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脑人心的方法研究
程绪宇 邓晓新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100
一、引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1],将这一思想融入教育全过程,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然而,当前高校以实践活动推进该思想入脑入心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一要求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清晰指引。例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该思想涵盖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理论和实践成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内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3 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当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入脑入心存在的问题
3.1 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部分高校实践活动局限于传统形式,如参观红色基地、志愿服务等,缺乏创新与吸引力。例如,参观红色基地时,多以讲解员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参与度和互动性不足,难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及思想的历史渊源。
.2 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高校实践活动安排零散,缺乏整体规划与长期目标。不同活动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形成连贯的教育体系。同时,活动开展缺乏持续性,集中在特定时间段,难以对学生产生长期稳定影响。
3.3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与学生需求结合不紧密等原因,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将活动视为任务,敷衍了事,影响育人效果。
通过对当前高校实践活动的现状剖析可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形成制约实践育人的复合性瓶颈。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入脑入心的方法
4.1 整合实践资源,构建多元实践平台
4.1.1 加强校地合作
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实践项目。例如,与社区合作开展社会治理调研,让学生运用社会治理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4.1.2 利用网络资源
搭建线上实践平台,开展线上调研、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平台、在线学习社区等,传播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动性与参与度。如制作相关短视频,以生动形式呈现理论要点和实践案例,吸引学生观看讨论。
4.1.3 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在图书馆举办主题书展,组织读书分享会;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科研活动。
4.2 创新实践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
4.2.1 举办主题竞赛活动
组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通过竞赛,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
4.2.2 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
将实践活动设计成项目形式,学生组成团队自主选题、策划、实施和总结。如开展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学生团队深入农村调研,运用思想提出振兴方案,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完善实践活动保障机制,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4.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对思想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提升指导水平。
4.3.2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制定针对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学生参与度、活动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提升的评价,关注其对思想的领悟与践行情况。
4.3.3 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活动开展。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策划与实施、实践基地建设与维护、活动宣传推广等,为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五、推进实践活动落地的关键原则
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关键原则,确保各项方法有效落地并形成长效育人机制。
5.1 坚持育人为本,聚焦思想引领[3]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引领贯穿活动全过程。无论是校地合作项目还是线上实践平台,都应紧扣思想的核心要义,避免流于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思考问题,逐步建立对理论的认同,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信其然”的转变。
5.2 立足学生需求,注重分类指导
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和成长需求上存在差异,实践活动需避免“一刀切”。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侧重体验式、认知类实践,高年级学生可设计探究式、创新类实践。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实践选项,提升学生参与主动性,确保思想浸润更精准、有效。
六、结论
未来高校应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进该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入脑入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优化实践活动方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李雪骄.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22.
[2]陈曙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07):1-14+151.
[3]孟凡华.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坚持与坚守[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6):1.
作者简介:
程绪宇,1991 年11 月 4 日,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作单位:
邓晓新,1971 年 3 月 28 日,女,辽宁大连人 学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