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教育启示

作者

靳江华

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习近平新年贺词作为国家领导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不仅是政治话语的仪式化表达,更是凝聚民心、传播价值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以贴近大众的话语风格、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传递了国家意志、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路径。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内容与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以其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与情感共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价值认知到使命担当的升华,从而推动青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一、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概况

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4 年至 2025 年,已经发表 12 篇新年贺词。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话语风格和逻辑框架,使得每一年的新年贺词,都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构筑精神家园,既有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又蕴含凝聚共识的时代智慧。那些真挚恳切的话语如星火汇聚,既映照出时代的壮阔波澜,又温暖每个平凡的生命。

(一)习近平新年贺词的话语风格

言语风格属于美学范畴,它是制导于言语表达者个人审美趣味、由具有不同审美功能的语言要素和语言表达手段所传达出的言语作品的整体美学风貌。”[1],探究习近平新年贺词的话语风格,不仅是对新年贺词的基本分析,而且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具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俗语的巧妙运用,贴近大众。在这12 篇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一些俗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激励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2014 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到 2015 年新年贺词中的“开弓没有回头箭”[3]到2017 年新年贺词中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4],到2023 年新年贺词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5],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用这种民间的俗语,贴近人民生活,激励鼓舞人民奋斗向前。

第二,网络热词的融入,与时俱进。网络热词是依托于互联网产生,伴随着互联网的交互性,网络热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在习近平新年贺词中也出现了当年所流行的网络热词,例如在“村晚”、“村超”。“村超”是在2023 年产生的一个网络热词,主要是指贵州乡村地区的体育赛事。“村超”既是民间文化孕育的产物,又是本土文化内生出的新文化样式[6]。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网络热词的融入,体现着中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也增加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善用修辞,生动形象。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全文具有生动性、美感性,给人民群众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例如,在新年贺词中出现的“打虎拍蝇”、“硬骨头”,使人民群众更直观地理解反腐倡廉的力度。在新年贺词中所出现的对偶句式,使得贺词更加具有美感,例如:“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7]、“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8]

(二)习近平新年贺词的逻辑框架

习近平新年贺词开篇以温暖的问候牵动中华儿女的亿万心灵,用真挚的祝福编织团结的纽带;继而带领人们回望过去,在记忆的长卷中点亮奋斗星光;最终将目光展望未来,以充满力量的期许吹响前进的号角。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脉络,既传递着对平凡奉献的敬意,又沉淀着对峥嵘岁月的思考,更凝聚着对美好明天的信念,让时代的宏大叙事与每个人的生活脉搏同频共振。

第一、祝福人民。当新年的钟声回荡在神州大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问候如春风化雨,温暖着中华儿女的亿万心灵。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从港澳同胞到海峡彼岸的血脉亲人,从五洲四海的华侨儿女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友人,这份祝福穿越经纬既映照着千家万户的温馨灯火,更凝聚着14 亿中华儿女对国泰民安的共同期盼。例如,在2025 年新年贺词中“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大家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9]

第二,回顾过去。在习近平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词来概括过去一年的变化发展,这些关键词也成为每个国人的年度记忆。例如,2025 年新贺词中提到的“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上合、金砖、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双边多边场合”[10],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世界的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第三,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从经济、政治、民生、外交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政策方向,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同行共同奋进,努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例如,2025 年新年贺词中“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11]

二、习近平新年贺词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习近平新年贺词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厚,用质朴的言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优质媒介。通过对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探析,发掘其中深厚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政治价值:彰显国家意志、传播大国形象

12 篇新年贺词中列举的重大发展成就与先进的治国理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具体表征,是传播大国形象的重要文本。

第一,彰显国家意志,增强制度自信。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背后其实质是制度之间的比较与竞争。评价一种制度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带来巨大的制度效能。在12 篇新年贺词中所提及的一些重大发展,例如 2021 年新年贺词中“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 年,现行标准下近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从“中国之治”到“中国之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3]以习近平新年贺词为文本载体,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传播大国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构成的一种相互认同关系,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他国通过交往互动而被对象国赋予的一种身份表达、折射。[14]面对西方国家占据话语权、中国话语权相对较弱国家形象被误解的困境,如何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从2014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70 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15]到2025 年新年贺词中“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16]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新年贺词中表达了中国坚定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用和平的方式化解争端,与世界各国协商同行、共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用生动鲜活的中国优秀文化去吸引世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7]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提及到的“良渚、甲骨文、三星堆、麦积山石窟”等,这些历史文物是一张张“中国名片”,在全球多元文化交互激荡的背景下,去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了文化强国、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

(二)情感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塑造家国情怀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8]情感是属于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最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芒。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客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教育客体产生思想情感观念的改变。习近平新年贺词发表于每一年的交替之际,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时间节点,使得受众群体在情感交流之中到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与感知,与受众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从被动化为主动,实现文本内容的教育与引导价值。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9]利用情感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新的措施。习近平新年贺词发表于元旦之际,正是利用这一时间节点,根据时间的连续性,建构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元旦记忆”。在历年新年贺词中也提及到“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20]、“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21]、“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22]等,这些少数地区的民族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大地上的鲜活缩影。这些跨越山河的温暖故事,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壮美画卷。

第二,塑造家国情怀。家国同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在孟子的《孟子·离娄上》中提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一思想如同血脉贯通历史,将个人、家庭、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脉络。在近代家国情怀在救亡图存中淬炼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代转化为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从个体到集体,从精神到动力,始终诠释“家国情怀”的独特价值。通过对历年新年贺词的探析,其中文本所蕴含着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周年记忆,例如“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23],通过“石库门”、“嘉兴南湖”、“红船”这些具体的事物,去唤醒国人的集体记忆,利用情感传递民族精神,在润物无声中塑造家国情怀。

(三)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育时代青年

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正确看法,主要分为目的、态度和价值三个方面。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潮不断冲击,“躺平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导致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与扭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同第一粒纽扣,其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4]这不仅是立足于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中坚力量的必然选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积淀的精神瑰宝,其中一些思想观念,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奠定道德基础,如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引经据典,这不仅是习近平新年贺词的一个重要话语风格,也使其文本具有教育价值,例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5]、“玉汝于成;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26]等。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出自《老子》其含义是高台的修建需要从夯土筑基开始,事物发展需要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化过程,老子用“累土”比喻事物必须通过微小、持续的积累才能达到宏大目标。“玉汝于成”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西铭》,其含义是艰难困苦如同雕琢玉石般磨砺你,最终帮助你获得成功。“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出自北宋苏轼的《思治论》,其含义是面对最艰巨的困难不断挑战,才能实现最远大的目标。这虽出自不同典籍,但是既强调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又饱含超越自我的理想情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文化基因的浸润使青少年既有“累土筑基”的耐心,又有“琢玉成器”的坚韧,更具备“攀登险峰”的胆识,最终成长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习近平新年贺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启示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与优秀资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7],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树立、内容的选取、方法的优化紧密相连。通过对历年新年贺词的文本探析,发现其通过“文本叙述+情感共鸣”的双向互动,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教学的创新路径,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主的教育原则,更通过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愿景”有机互嵌,推动青年学生在“强国有我”的使命自觉中实现个人价值升华,最终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旨归。

(一)教育目标启示:回应“为谁培养人”,以人民性校准育人方向

习近平新年贺词开篇于人、立意于人、落脚于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其话语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奋斗为民”的价值底色。从词频的角度出发,“人民”或“老百姓”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这不仅仅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而且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8]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人、关爱人、关心人,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视角重新审视习近平新年贺词,发现新年贺词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深刻的同构性,使其“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中转化为“立德树人、以德化人”的生动实践,最终实现的教育使命。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人民至上”的文本底色为教育目标指明了育人方向,深刻回应“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9],“四为”教育方针的提出,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深度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政治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换,将“立德树人”宏大目标转化为“扎根人民、反哺人民”的具体目标;通过借助习近平历年新年贺词中奋斗者群像,将抽象的政治方向、宏大目标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具体的情感认同。“四为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习近平新年贺词三者以人民为枢纽,从国家政策到教育实践再到个体成长,构建起“需要—回应—践行”的实践路径,在培育铸魂中实现国家与青年的“并联发展”。

(二)教育方法启示:创新“怎样培养人”,以叙事智慧重构教育方法

习近平新年贺词通过采用网络热词、俗语、引经据典等方式,使政治话语转化为情感叙事话语,具有强大的文本内涵与情感力量,体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话语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性。叙事教育方法是教师借助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正如学者王洁提出“叙述者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将蕴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规范的故事或事件,以口语语言、文本、图像等方式讲述给叙述对象,也可以说是引导受教育对象深入反思和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意义,以此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世界产生影响,促使思想观念、内在意识的改变,进而将新的观念落实于行动的实践活动”,[30]教师采用叙事教学学生进行叙事加工,通过“叙述—加工”的传输,达到叙事教育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视角探析习近平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以“叙事赋情、以情促行”的逻辑与叙事教育方法具有关联性,从政治话语创新转向为教育教学方法,重构了“怎样培养人”的答案。

习近平新年贺词通过列举过去一年的所取得的成就彰显年度发展,例如2023 年新年贺词中“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31],2025 年新年贺词中“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32]等。这些历史发展成就的具体叙事,构建“大思政课”的素材库,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素材,替代抽象理论说教。通过“每个人都了不起”“奋斗的你最美”等这种家国同构的情感逻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说教模式,使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担当”;更是通过“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行动召唤,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完成从“被动受教育者”到“主动建设者”的蜕变。这种“叙事赋情、以情促行”的育人方法,构建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融合机制,使“怎样培养人”的答案既书写在国家叙事里,更扎根于青年知行合一的成长之中。

(三)教育内容启示:锚定“培养什么人”,挖掘时代化、生活化素材

习近平新年贺词作为国家话语的年度叙事,不仅承载着政治宣示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转化的中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3]而“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4],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赋予时代内涵,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通过探析历年新年贺词,发现其文本始终紧扣时代之变、时代之问,聚焦当前民生热点话题,通过“历史成就的纵向叙事”与“社会关切的横向回应”交织出独特的政治传播文本,将“大历史观”与“小生活史”进行巧妙的联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鲜活的时代化教材。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文本内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得“历史成就的纵向叙事—社会关切的横向回应—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化”更好的融合联结,使得教育资源的供给更加及时,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例如,2016 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35]呼应脱贫攻坚的民生痛点,2021 年新年贺词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36]思政教师通过历年贺词中“小康叙事”与《山海情》影视素材相结合,设计“中国减贫模式”探究型课堂,引导学生从家乡变迁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政治认同教育从口号向实践的转向。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所呈现的榜样群像,例如2020 年新年贺词中“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 31 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37]2022 年新年贺词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38]等,这些榜样群像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可触摸”的价值载体。将“平凡英雄”和“时代楷模”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利用具象化的榜样人物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化,让价值引领更可触可感,使学生在学习榜样精神的过程中,自觉的将榜样力量转化为情感共鸣、使命认同,既培养青年“见贤思齐”的价值自觉,更推动学生从感动者转变为行动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

8(00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09):4-6.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

日报,2022-10-26(001).

[9]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四年新年贺词[J].中国机关后勤,2014,(01):3.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J].当代兵团,2015,(01):2.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01).

[1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J].党史纵横,2017,(01):1.

[13]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J].党建, 2018,(01);1+54 .

[1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J].党建,2019,(01):1+33.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001).注[1] 宗世海.论言语风格的定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91.

[2]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J].中国机关后勤,2014,(01):3.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J].当代兵团,2015,(01):2.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J].党史纵横,2017,(01):1.

[5]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001).

[6] 刘海涛,周晓旭,王宜馨.贵州“村超”现象级传播的生成逻辑与传播效应——基于知识发酵理论

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23,44(05):15-21.

[7]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2,(01): 4+19

[8]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5,(01):4+8.

[9]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5,(01): 4+8 .

[10]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5,(01) :4+8 .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 2025,(01):4+8

[12]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1,(01) :4+22+2 .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14] 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25.

[15]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四年新年贺词[J].中国机关后勤,2014,(01):3.

[16]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 2025,(01):4+8 .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

-28(001).[20] 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J].党建,2018,(01): 1+54 .[2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J].党建,2019,(01): 1+33 .[22]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 2025,(01):4+8 .[23]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1,(01):4+22+2.[2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5] 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J].党建,2018,(01):1+54.[26]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001).[27]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2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30] 王洁.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3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001).[32]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J].党建 2025,(01):4+8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35]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 2016-01-01 (001).[36]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1,(01) :4+22+2 .[37]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 2020-01-01 (001).[38]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