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史融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

欧莹

广州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1363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2]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更影响着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当和贡献。然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学生在国防意识和相关知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党史融入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党史融入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团结凝聚力

将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党史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蕴含丰富的爱国和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文化精神来源。学习党史,大学生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党的伟大和国家强大,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树立学生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观

党史学习教育对大学生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观培育至关重要。国防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观是制定安全战略政策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安全形势正面临着新的深刻变革。强化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三)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党史为国防教育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关键部分,涵盖爱国主义、法律法规、艰苦奋斗劳动教育等。党史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组成,党史融入国防教育,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水平。[3]学习党史能让大学生深挖党的理论政策,坚定信念,提升政治觉悟,培养历史、辩证、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增强自信。

(四)传承红色基因血脉与弘扬革命精神传统

党史融入国防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斗志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红色教育讲座、观看红色教育专题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国防教育,能让学生从党史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爱国爱党、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薄弱与教学设施建设落后

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丰富党史知识和深厚国防教育背景的教师。[1]这些教师在传授党史知识和国防安全知识时,往往难以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此外,教学设施也是影响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这不仅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

当前,部分高校在党史融入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4]一些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和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也相对缺乏。虽然一些高校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听取革命故事等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教育成效评估机制不完善

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评估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的评估机制相对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一些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方式作为评估手段,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5]这种评估方式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容易导致应试心理和学习动力下降。为了提升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这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以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四)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军队、武警等国防安全资源。当前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资源利用较为单一,多集中于直接资源的利用,对间接育人资源和二者的结合未能有效利用。[6]部分高校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深度的合作和交流。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需要加强高校与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包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和项目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

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可以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构建多元化教育资源平台和构建学生参与互动平台四种途径来实现有效融合发展。

(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将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党史事件和国防安全案例,例如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决策等,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分析。在课堂学习教育的同时案例教学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实际效果。

第二,发展互动式与体验式学习。采用互动式与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模拟军事演练、举办国防安全知识的竞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国防安全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国防安全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从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党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线上教学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线下教学则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体验。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7]

(二)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

第一,重视教师培训与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参与有关党史和国防安全的培训课程,以提升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以增进党史和国防教育方面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技巧。通过专业系统培训以及加强交流研究,教师能更透彻地掌握党史和国防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最新的学术趋势和研究成果,从而在教学中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二,引进部队院校人才。一方面,可以与部队院校建立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军官和教官来校进行授课或举办讲座。他们能将实战经验与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提供更生动、具体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招聘具有部队院校背景的杰出人才担任教师。这些人才不仅拥有深厚的军事素养和国防安全知识,还能将部队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带入校园,有力地促进学生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的培养。[8]

第三,培养专业人才。一方面,高校应挑选有潜质的年轻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培养机会。通过提供培训资源、科研项目资助等手段,助力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与创新,为党史与高校国防教育的融合贡献新思维和策略。另一方面,高校可与相关机构构建合作,共同培育专业人才。例如,与军事院校等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这些学生将掌握党史和国防安全知识,毕业后有望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关键力量。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资源平台

第一,构建数字化党史资源库建设。借助数字化党史资源库的建设,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党史资料,便于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通过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资源库能够实现资料的智能分类、标记和个性化推荐,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建设数字化党史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强化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确保数字化党史资源库的运行安全、稳定且高效。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打造这样的基地,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鲜活和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体验。国防教育实践基地涵盖了军事博物馆、国防教育中心、军事训练场等多种形态。这些场所能够展示各式军事装备、历史遗物以及战争实景,让学生对国防安全有更直观的认识。建设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必须增进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比如,与军队、军事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共同设计和打造这些教育场所。同时,强化资金和技术的支撑,保障基地建设与运营的品质。

(四)构建学生参与互动平台

第一,建立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创建与党史及国防安全相关的社团和兴趣小组,例如军事爱好者协会、党史研究小组等。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管理与组织,有助于锻炼参与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领导才能。学校为了促进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成长,应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可以向社团和兴趣小组提供活动资金、场地和设备等资源,同时加强对其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第二,抓好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党史和国防安全相关的社会服务和实践,让学生参与国防安全的宣传和军事演习,以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操作技能。为了确保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要与社会各方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和交流平台。比如可以与军队、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合作,共同开展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保障活动的安全和效果。

五、结语

在探索党史融入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路径中,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丰富,更是对学生思想深度和责任意识的全面提升。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党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培养出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强烈国防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 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课题一般项目“党史融入高校大学生国防安全教育路径的探析”(项目编号:SL23YB20)成果。

作者简介:

欧莹,1981 年,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韩.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应对策略[N].河南经济报,2024-12-07(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EB/OL]. 中国政府网, 2024-09-13.

[3]毛晓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4]孙卓.新时代深化高校国防教育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24):133-135.

[5]刘凡.融合国防教育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4,(21):96-98.

[6]谢爽爽,杨志华,吴帆.国防教育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3(01):181-183+193.

[7]任艳妮.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4(01):67-73.

[8]王瑞峰,窦龙.以素质教育为牵引创新高校国防教育改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0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