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下的乡村“ 第六产业” 发展模式研究
方巧萍
中共松阳县委党校 浙江省丽水市 3234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建设中产业兴旺是基础,融合发展是关键,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而如何驱动产业融合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第六产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形态,其核心在于通过要素重组与价值重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文化作为柔性介质调节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即“ 第六产业” 发展模式( 1∗2∗3=6 ),整合乡村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中央、省、市政策导向与松阳实践,探讨文化引领下的乡村“ 第六产业” 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问题及模式探索。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农学专家今村奈良臣率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从早期一二三产业之和,即“ 1+2+3=6′′ ,到后期他对理念重新进行界定,认为产业链上三个产业的任何产值都不能为零,将理论修正为一二三产之积,即“ 1*2*3=6′′ ,表达了通过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形成全产业链增值的发展模式。
“ 第六产业” 作为一种多维整合的产业理论范式,体现了系统性思维与动态演化特征的深度结合。“ 和美乡村” 建设涉及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发展“ 第六产业” 从经济层面看,文化赋能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驱动产业升级,将传统农业与文旅、手工艺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和地域 IP,推动农产品向深加工转型,同时依托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业态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农民创造文创设计、民宿经营等多元就业机会,形成增收长效机制。在文化层面,这一模式通过挖掘古村落、非遗技艺等资源,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农耕文化,创新民俗展演形式,重塑地方文化符号,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社会治理方面,文化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纽带,通过组织文化节、艺术展览凝聚村民共识,推动移风易俗。
二、文化引领乡村“ 第六产业” 发展的松阳经验
(一)四都乡——在传承老屋中兴起山水经济
四都乡地处松阳县城东北,是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 山区乡,自2016 年起乘着“ 拯救老屋行动” 的东风,借助独特的山区条件和修缮的后的老屋,保存传统村落风貌,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前后引进了南京大学建筑系张雷教授,资深民宿人、借宿创始人夏雨清老师,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晓华老师等一批有情怀、有理想的优质工商资本和优秀团队参与陈家铺村的乡村建设、民宿经济发展,以做作品的态度做精品,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再到2023 年开展民宿产业发展三年行计划,积极借助文艺赋美、艺术家工作室等载体,引导民宿充分挖掘在地文化,打造民宿爆款活动,古村民宿从“ 无” 到“ 有” ,从“ 有” 到“ 优” ,从“ 优” 到“ 精” ,累计建成民宿农家乐37 家,其中精品民宿14 家,市级农家乐综合体2 家,白金民宿 1 家、金宿民宿 1 家,银宿民宿 3 家,文化主题民宿 1 家,2024年,陈家铺村接待游客超4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 万元。
(二)叶村乡——在艺术下乡中发展田园经济
叶村乡坐落于松阴溪南岸,拥有 5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叶村乡通过多种模式,推进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一是“ 保底 + 分红” 的“ 南岱问山”艺术引领模式。村集体通过项目场所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的方式,与丽水问山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集原乡民宿、写生创作、艺术培训、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 南岱问山” 写生基地项目。二是“ 艺术 + 电商” 的斗米岙艺术迭代模式。利用斗米岙当代艺术展的存量资源与属地松阳祥瑞电子商务产业园进行洽谈,成功招引到松阳县智商传媒有限公司。三是“ 党建 + 联盟” 的“ 艺同富” 抱团发展模式。南岱村与枫坪乡沿坑岭头村、竹源乡后畲村为实现平台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兴,三个乡的强村公司联合成立“ 艺同富” 党建联盟,新注册文化联盟公司,在县城老街开设“ 艺术品拍卖中心” 。
(三)大东坝镇——在保护非遗中刺激生态经济
大东坝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是财政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和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试点镇。大东坝镇以明确的非遗产业发展路径,在县城的明清古街中打造第一家共富工坊直营店,历时56 天打造了“ 幸福小港” 农特产品销售展示窗口,其中就有“ 坝里三宝”白老酒、泡豆腐、土蜂蜜,同时也为县域其他农特产品提供展销平台,带动松阳三香“ 香菇、香茶、香榧” 以及松阳三干“ 歇力茶、端午茶、梅干菜” 等极具特色的农特产品销售,2022 年 10 月开业至今营业额已达百万余元。与此同时,大东坝建成鸣珂里豺虎画等“ 民宿非遗传承体验点” ,打造高品质的“ 乡间乡愁” ,将松阳乡土故事与农产品结合,为山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集体及村民增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松阳模式。
三、松阳发展“ 第六产业” 中存在的挑战
一是茶产业发展还需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松阳县现有茶园 15.32 万亩,有10 万人从事茶产业,但也存在茶叶交易市场容量不足、茶品牌溢价不高、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三产融合多停留在初级层面,如农产品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文化创意附加值较低,茶文化还需更深层次地融入群众的文娱生活中。
二是乡村民宿经济有待提档升级。截止 2024 年年末,全县累计发展455 家农家乐民宿,累计评定“ 丽水山居” 钻级民宿49 家,省星级农家乐49 家,创成旅游等级民宿 19 家。但因近年国内内需缩紧、民宿服务业人群流动大、从业经历较少、学历层次较低、松阳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民宿经济增长步伐趋于缓慢。
三是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要与时俱进。目前乡村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与断代危机日益严重,传统技艺习得周期长、经济收益低,难以吸引新生代。非遗项目缺少高品质、附加值高的非遗旅游商品和文化衍生品;非遗传承人市场意识不强,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演艺等新业态尚未形成规模。
四、文化引领下乡村“ 第六产业” 发展模式
(一)非遗资源转化模式
一是制定文化资源图谱。根据县域地图制作非遗资源图谱,系统梳理乡村文化遗产、民俗技艺、生态景观等资源,围绕非遗载体、非遗名录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综合保护体系,并相应归纳到产业发展路径,建立文化资源分类体系:物质层面涵盖古村落群、古道遗迹、宗祠建筑等历史遗存;非物质层面系统梳理高腔戏曲、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活态文化;生态层面整合云雾梯田、松阴溪流域、传统茶园等景观资源,形成“ 三位一体” 的文化基因库。
(二)生态美学赋能古村活化模式
针对传统村落空心化困境,创新“ 建筑修复—生态生产—诗意栖居”的古村复兴路径。以松阳县“ 拯救老屋行动” 为例,坚持“ 活态保护、有机发展” 理念,依据古村落的实际存有量,出台改造利用专项政策,采用传统营建技艺修复栋明清建筑,在植入现代美学元素等文化创意中打造文化驿站、艺术工作室等新空间。同时,积极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批试点政策,加大土地存量的利用,比如积极探索“ 征用 + 挂牌” 、“ 征购 + 转移” 、“ 收储 + 挂牌” 等供地方式,推动乡村从“ 资源洼地” 向“ 价值高地” 转型。
(三)农耕智慧转化发展模式
要改变农户的“ 小、散、弱” 的生产经营模式,就需构建“ 资源活化—价值转化—产业创新” 的协同机制。在农产品的供给端,采用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农业边界,积极引进高效喷灌系统、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等,并打造“ 生产体验—文化传播—电商转化” 的新型服务模式,如福建茶旅基地运用 VR 技术复刻传统制茶工艺,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摇青、炭焙等工序,带动茶品线上销量增长。在营销层面,邀请山区县头部的电商直播红人,或通过无人机航拍+产地直播,提升产品销售,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