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创新策略研究
邓美虹
广东省茂名市双山小学
引言:近年来,随着《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对于小学德育而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道德观念萌芽与塑造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质量极为关键,更需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然而,审视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教育主体间明显协同不足,学校德育常陷入“ 单打独斗” 困境,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多停留于表面,德育呈现明显“ 碎片化” 状态。因此,如何结合政策要求,打破家校社之间的壁垒,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的优势
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可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其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可整合教育资源,比如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结构,其本身便拥有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及规范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为德育工作提供稳定的实施框架。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德育资源,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氛围风气均是德育的生动素材。社会层面,则涵盖了博物馆、社区服务中心等众多场所和组织,可为德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将以上三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德育便不再局限于校内或者家中,而是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相对立体的多元资源网络,可更好地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学生的德育需求。
另一方面,家校社之间的有效协同也可避免德育过程中的“ 断层” 和“ 冲突”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如果学校倡导的道德规范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导向出现矛盾,学生便会陷入困惑,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而进行高效协同,则可让学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接收到统一的道德信号,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道德认知,并促进道德行为的进一步内化和巩固。
二、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创新策略
(一)开展家教指导,重点转变家长观念
陈鹤琴先生曾言“ 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可见家长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为促使家校社协同,并更好地开展德育,首要任务便是开展家教指导,重点转变家长观念。具体来说,需让家长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孩子道德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从“ 重智轻德” 的误区中走出来,树立“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的育人理念。比如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分享经验,围绕“ 品德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 家长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相关主题,用真实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让家长理解德育的本质。也可编写通俗易懂的家教指导手册,内容涵盖不同年龄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以及常见的家庭德育问题及解决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如何培养孩子责任感,让家长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有迹可循,发挥出学校教育优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活动
家庭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德育方面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教师应注重家校之间的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可定期组织“ 家长开放日” ,邀请家长参与德育主题辩论赛相关活动,让家长直观了解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在这一辩论赛当中,可鼓励家长结合自身职业特色和生活经历,为学生展开特色讲解,如医护家长可分享“ 责任与生命” 的故事,社区工作者家长则可讲解“ 邻里互助”的意义,使德育内容更具生活质感。或者,学校也可设计“ 家庭德育任务清单” ,如举办“ 家庭传统礼仪学习周” ,由教师提供活动方案和指导建议,家长则带领孩子共同完成,并以照片和视频形式在班级群分享成果,教师后续结合具体成果进行总结,从而将家庭中的德育实践与学校的评价体系相结合,形成“ 学校引导-家庭实践-集体反馈” 的闭环,使德育活动成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提高德育教育效能。
(三)关联社区资源,提供实践体验途径
在社区环境中,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不仅可弥补学校与家庭资源的短板,同时也可为学生道德品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教师需积极运用社区资源创设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主动与社区居委会以及文化场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将社区图书馆定位为“ 阅读养德” 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其中,开展经典德育故事共读活动。或者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为“ 孝亲敬老” 体验点,学校可定期举办志愿行动,引导学生为老人读报、表演节目,理解尊老爱幼德育内涵,从而让德育实践突破校园的局限,让学生在社区环境中触摸真实的社会道德风貌。除此之外,为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也可建立“ 家校社”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学校负责活动计划制定、组织学生参与,家长则作为学生的陪同者和引导者,社区则提供场地支持,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资源支持下更好地进行德育,让社区德育实践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 第二课堂” 。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绝非简单的教育形式叠加,而是一场基于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生态重构。其不仅打破教育主体间的“ 信息孤岛” ,同时也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因此,应充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连接,以理解消弭隔阂,以协作破解难题,促使小学德育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王金叶.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25(8):12-14.
[2]叶琳.家校社共育促进德育研学走向深入——浙江省温州市蒲鞋市小学“ 蒲公英爱家国·乐研学” 德育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5(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