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思考

作者

汪荣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委党校246200

关键字:新时代三农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中所关注的问题。作为专业性名词,2000 年初,李昌平在给朱镕基总理的调研报告中强调,“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种情况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以此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相关问题。随着新时代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何推动三农发展,值得每一个乡村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关注三农发展

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 年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为 33% ,城镇化率为 67% 。这反映我国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成效。但还有4 亿多农民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问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无论从政治性、基础性还是全局性、战略性上来看,它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土地革命,从地主豪绅手中夺取土地给农民,形成坚强的工农联盟,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通过土地改革、以农辅工的政策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工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工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党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社会发展的潜在条件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开创三农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新中国建立后三农发展成就

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农发展也取得一定成就。

第一,成功解决了 14 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成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增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 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0 亿亩以上,完成 10.58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累计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 多处,建成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耕地灌溉面积达 10.75 亿亩,比 1952 年增长2.6 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2023 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9 亿亩,比1949 年增长了 2.7 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综合产能进一步提升,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 75% 和 85%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 96% ,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 45% 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第二,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7 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如今,我们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党中央一直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粗放式增加要素投入逐步转向依靠农业科技要素进步和投入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 80% 。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手机成为新农人的新式农具,坐在家里利用手机就能了解技术和市场信息,也可用手机控制浇水和施肥。

第四,形成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取消农业税,告别延续 2600 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为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国家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 年,并推行“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国家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得到持续扶持······这些政策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框架,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长期的三农政策体系,旨在推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五,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将农民的生产生活真正融入各项农村建设中,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已基本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路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正加快升级;农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提升;

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取得新成效。据民政部统计,2023 年,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1484.2 亿元,比2013 年增长 71.2% ;2024 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提高到 755 元/人·月,比 2013 年增长 398.8%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工作保障。坚持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立足“大国小农”国情和农村发展实际,将“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分类指导,不断创新“三农”理论、制度和政策。这是三农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三、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思考

2018 年9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但实际工作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扭转这种倾向,须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1、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切实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序做好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以点带线,积极发挥众人所长,下沉资源、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切实推动村级全面发展。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

2、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稳定器作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9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要在干部配备上选优,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将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和基层一线,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农业农村。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科教文卫体、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以此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主体地位是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断严重、城乡一体化机制建设要求不断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可利用资金和技术等优势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又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维护小农户的发展权益,提升中坚农民的经营能力,为农村社会秩序良性运转和改善乡村治理效果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完全不同于原来产业资本为主的工业化时代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空间资源的立体系统综合开发。只有乡土社会才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多样性之间的有机整合,所以乡村振兴才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载体。我们不仅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与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也要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相适应的乡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以绿色引领乡村生产生活;推广科技应用,以科技保障乡村生态发展;调动一切力量,以合作促成乡村生态振兴共同体。从而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农村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2、张小雁,周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