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剑洪

福建省仙游县龙华中学 351264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统编版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然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升语文教学的育人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教育是语文课程育人的核心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统编教材,通过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例如,在解读《劝学》《师说》等古文时,不仅要分析文言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治学态度和尊师重道的精神。这种润物无声的思政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统编教材中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等红色经典,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讲解这些篇目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同时,《诗经》《楚辞》等传统文化作品的教学,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百合花》《哦,香雪》等现当代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性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在议论文教学中,如《反对党八股》等篇目,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种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了素质保障。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割裂

当前部分语文课堂存在机械嫁接思政内容的现象,教师往往在课文讲解结束后突兀地加入政治口号或道德说教,未能实现思政元素与文学鉴赏的有机融合。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内在联系,既削弱了文本的文学魅力,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将思政内容视为额外负担而非自然的思想启迪,最终影响育人效果的整体达成。

(二)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挖掘

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对文本蕴含的思想价值浅尝辄止。比如在讲授革命题材作品时,仅满足于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未能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承载的精神内核。这种表面化的教学使丰富的思政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学生难以通过文本学习获得深层次的思想熏陶,导致教材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学生参与度不足

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单向灌输仍是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以权威姿态宣讲价值观念,缺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政教育变成被动接受的过程。由于缺少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学生难以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最终导致思政教育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无法触及心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自然渗透思政元素

教师应当树立"文本即育人"的教学理念,在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挖掘统编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以《百合花》的教学为例,不能仅停留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通讯员"

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的革命精神。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链:为什么一件普通的百合花被子会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军民之间的真挚情感对革命胜利有何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的动人情怀。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需要这种深度挖掘。比如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赏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高尚品格。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性

在高中语文思政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突破口。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传统文化创新"主题的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守正派"与"创新派"两个阵营。在准备阶段,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论据支撑,如鲁迅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实现创新发展。这种思辨性活动不仅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别能力。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同样重要。在《红岩》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首先让学生研读江姐狱中写信的片段,然后以"如果给江姐写回信"为题,让学生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撰写回信。通过这种跨时空的对话,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借助 VR 技术创设渣滓洞监狱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念。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增强情感共鸣。项目式学习也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例如围绕《乡土中国》单元,可以设计"寻找家乡文化基因"的长期项目,让学生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收集家乡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以多媒体形式在班级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社会理论,更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合现实,强化价值引领

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避免"空中楼阁",必须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在讲授《喜看稻菽千重浪》时,不仅要分析袁隆平的科研精神,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传承这种奉献精神?可以组织"寻找身边的袁隆平"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的科研工作者或普通劳动者,感受不同岗位上人们的坚守与奉献。对于反映社会现实的课文,如《包身工》,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当代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开展"从包身工到新时代工人"的对比讨论。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的延伸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从文本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统编教材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宦婷婷,韩再峰.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 2025,(12):128-130.

[2]陈彬.新时代县域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5,(12):38-40.

[3]冒文海.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方法思考[J].作文,2024,(40): 19-20.

[4]刘红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6):101.

[5]李继文.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高考,2023,(1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