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宏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文化馆 陕西榆林 71920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深入剖析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内涵、必要性,详细阐述其在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探索,旨在为文化馆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服务创新
引言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承载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重任。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文化馆传统的运行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通过数字化手段,文化馆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服务边界,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为广大民众开启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内涵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文化馆的各类文化资源,包括文艺作品、培训课程、文化活动资料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与传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与精准化。
(二)必要性
1.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文化消费的便捷性要求极高。数字化文化馆能够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偏远地区民众还是忙碌的上班族,都能依据自身喜好与时间安排,选择参与线上展览、讲座、艺术培训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文化馆积累了海量珍贵的文化资源,但传统的保存与展示方式限制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数字化转换后,这些资源可反复利用、广泛共享,避免因时间、空间因素造成的资源闲置,让文化瑰宝重焕生机。
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文化领域若不紧跟数字化步伐,将会在文化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融入数字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打造文化创新高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1]。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
1.资源采集
运用高清摄像、录音、扫描等设备,对文化馆馆藏的书画、古籍、民间工艺品等实物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同时收集整理文艺演出、文化讲座、非遗传承教学等活动影像资料,确保资源的原始性与完整性。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按照艺术门类、地域特色、年代顺序等多维度分类存储,方便检索调用。
2.版权清理
在资源数字化过程中,高度重视版权问题。对于原创作品,明确创作者版权归属,通过签订授权协议等合法方式获取数字化传播权;对于公共领域作品,做好版权甄别与公示,确保数字化资源使用的合法性,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
(二)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
1.线上服务平台搭建
打造集文化资讯发布、数字资源展示、在线活动预约、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馆 APP 或网站。设置个性化推荐功能,依据用户浏览历史、兴趣偏好推送文化活动预告、艺术课程推荐等信息,提高服务精准度。例如,为喜爱舞蹈的用户推送舞蹈培训直播、经典舞蹈赏析视频等[2]。
2.远程培训与辅导
利用视频会议技术开展远程艺术培训,邀请知名艺术家、文化专家线上授课,实时解答学员疑问,学员可在家中通过电脑、平板等终端参与学习,打破培训场地与师资的限制。建立线上作品点评机制,学员上传文艺创作成果,由专业教师在线点评反馈,促进群众文艺创作水平提升。
3.沉浸式数字体验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如打造虚拟博物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观赏文物细节、了解历史背景;或是通过 AR 技术为传统戏曲表演增添特效,增强舞台表现力与观众代入感,为文化消费带来全新震撼。
(三)数字化人才培养
1.内部培训与人才引进
针对文化馆现有工作人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涵盖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运维、新媒体运营等课程,提升其数字化业务能力,使其成为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高校、科技企业等渠道吸纳计算机、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充实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团队。
2.建立激励机制
设立数字化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对在文化馆数字化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员工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如开发新颖的数字文化产品、优化线上服务流程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涉及硬件设备更新、软件开发、资源数字化加工等多环节,前期资金需求巨大。然而,部分地区财政对文化馆数字化的专项支持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建设进程缓慢,技术更新滞后,难以维持高质量的数字化服务运营。
(二)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各地在资源格式、数据接口、平台架构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文化馆之间资源难以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形成 “信息孤岛”,削弱了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效能,阻碍了大规模文化资源整合与协同服务。
(三)用户数字素养参差不齐
尽管数字化服务受众广泛,但不同年龄、地域、教育背景的用户数字素养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偏远地区群众在操作智能设备、使用数字化平台获取文化服务时面临诸多困难,容易出现因技术门槛而被排除在数字文化服务之外的现象,影响文化服务的公平性。
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多元融资渠道拓展
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保障基础建设与运维费用。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如给予参与数字化项目的企业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吸引文化科技企业以投资、捐赠、合作开发等形式助力文化馆数字化转型,实现互利共赢[3]。
(二)统一技术规范制定
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文化馆代表等力量,制定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涵盖资源数字化加工流程、元数据标准、平台兼容性要求等核心内容,推动各地文化馆在统一框架下有序开展数字化工作,促进全国文化资源的无障碍流通与共享。
(三)数字素养普及提升
在文化馆线下场馆设置数字文化体验区,配备专业导览人员,为初次接触数字化服务的用户提供手把手教学,帮助其熟悉操作流程,克服技术恐惧。
与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等合作,开展数字素养公益培训课程,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如为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基本操作、为青少年开设数字创意编程入门等课程,提升全民数字文化消费能力,缩小数字鸿沟。
结论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在实践过程中虽遭遇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难题,但通过精准施策、持续探索,已初见成效。未来,文化馆应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公平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让文化馆真正成为全民文化滋养的数字家园,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敏. 论AI时代如何建设新型数字文化馆 [J]. 艺术品鉴, 2024, (33): 130-133.
[2]张丛庆. 文化馆在文化共同体建设中的角色与实践路径 [J]. 新传奇, 2024, (37): 120-122.
[3]缪垚. 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16): 60-62.
作者简介
姓名:高宏 性别:女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81.06.03籍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 职务/职称:助理馆员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