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作者

黎安康

重庆交通大学 旅游与传媒学院 重庆南岸 400074

中共中央、国务院等联合发布文件,积极有序推进各学校思政一体化的建设,第一次把“大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素质教育直接对接起来,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每个学段,以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各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一体化建设实践,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即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思政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的课程体系。这一建设过程注重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设计梯度递进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就目前的情况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间存在部分重复现象,这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受挫。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能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重点和内容层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段获得逐步提升的知识体系;其次,衔接不畅是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不同学段间的思政课程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纵向衔接,通过设计梯度递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各学段间的思政课程能够相互支撑、层层递进;最后,传统思政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涵盖资源统筹、内容衔接、方法协同、多维评价四个方面,旨在构建连贯、高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一)资源统筹。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统筹是核心策略之一,能有效突破单一学校资源的局限,实现多方面力量的整合。首先,学校应通过吸纳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学习思政知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应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共享思政课数字资源库,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再次是应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增强家长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在社区开展宣讲活动,扩大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家庭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同步实现。

(二)内容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内容的无缝衔接,以构建一个层次贯通、学段目标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首先应明确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从小学到大学,育人目标应逐渐从道德观念、公民意识的培养,过渡到思辨能力、社会意识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应在教学内容上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确保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之间既有重复巩固,又有新的拓展和深化:如初中阶段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具体案例渗透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力;高中阶段应结合政治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国家政策,培养其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开展专题研讨,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培养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再次是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并鼓励教师和学生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实践探索,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三)方法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方法协同,其核心目标在于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布局,通过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与高效协同。如可以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结对,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估标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热点问题,设计情境教学与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可以利用 VR、AR 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四)多维评价。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体系在设计时,既要能反映各学段的思政课程特点,又要能体现出整体的一体化趋势。学校一方面应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的骨架,如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如校企合作评价)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并通过动态评价追踪目标达成度,建立“评测—反馈—改进”循环机制,确保各学段目标纵向衔接;另一方面,应突出学段特点与一体化趋势,选择差异化评价工具,如小学采用“五育多维”行为观察法,关注日常表现与习惯养成,中学结合量化评价(如考试)与质性评价(如社会实践报告),大学可以引入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等创新性成果评价,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段间衔接效果,识别薄弱环节并优化课程设计,通过核心维度的动态关联与差异化设计,既满足各学段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又通过目标协同、资源共享、数据贯通实现一体化发展。

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资源统筹是基础,内容衔接是核心,方法协同是关键,多维评价是保障,其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育中存在的学段壁垒,实现了思政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秦法,黄俞静.纵向衔接:构建“链条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122-127.

[2]郭玉成,黄逸桓,李忠瑞等.推进大中小学中华武术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6(2):67-75.

[3]何理,罗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研制:价值意蕴、问题呈现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5,(02):66-71.2025.02.013.

[4]黄冰凤,徐秦法.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23,(06):138-145.

[5] 胡摇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 技,2025,15(8):152-154.

作者信息:黎安康,男(1985.11-),汉族,贵州省仁怀市人,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度宣传工作专项课题一般项目“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024XCYB03);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2024年科研项目一般项目“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模式构建与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4DJYB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