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究

作者

柳平

威海市环翠区法律援助中心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其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行为模式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旨在揭示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内在关联,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基于家庭视角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长素质

引言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因素处于基础性地位。一个和谐、温暖、充满爱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与正确的行为导向,反之,家庭的缺陷与不足则可能将孩子推向犯罪的边缘。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一)溺爱型教育

部分家长过度宠溺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律能力,不懂得尊重他人,当外界不能满足其私欲时,容易采取极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他们习惯了一切都顺心如意,一旦遭遇挫折,便可能因无法承受而情绪失控,做出错误抉择。

(二)专制型教育

与之相反,专制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独断专行,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管控,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内心的情感诉求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可能变得叛逆、孤僻,对家庭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叛逆心理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在外界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以对抗家长权威、寻求所谓的 “自由”。

(三)放任型教育

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或自身责任心不强,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心理变化等毫不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与引导,容易结交不良朋友,沾染不良习性,如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进而在不良群体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因为他们没有从家庭中汲取到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1]。

二、家庭结构的作用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失,孩子往往得不到完整的关爱与教育。单亲家长可能因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被抛弃感,变得自卑、敏感。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渴望从外界获取认同与温暖,若此时遇到不良诱惑,如不法分子的拉拢、教唆,便可能误入歧途。

(二)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中,孩子面临复杂的家庭关系,如与继父母、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问题。若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妥善处理关系,容易引发家庭矛盾与冲突,孩子在这种紧张氛围中成长,可能出现心理扭曲,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意,通过犯罪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懑。

(三)留守儿童家庭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催生了众多留守儿童家庭。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只能由祖辈照顾,祖辈通常溺爱孩子且教育观念陈旧,无法给予孩子学习上的有效辅导与成长中的精神引领。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与言传身教,性格发展易出现偏差,同时在面对一些成长困惑时无人及时解惑,增加了犯罪风险。

三、家庭经济状况因素

(一)贫困家庭

贫困家庭面临物质匮乏,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受限。有些家长为生计奔波,忽视孩子教育,孩子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因羡慕他人物质生活而产生心理落差,在不良诱惑面前,可能为获取金钱、财物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试图用错误方式改变自身经济困境。

(二)富裕家庭

富裕家庭虽物质充裕,但家长若只注重给予孩子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培养,孩子易养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习性。他们缺乏奋斗目标与吃苦耐劳精神,当追求更高层次物质刺激时,可能涉足黄赌毒等违法领域,凭借家庭财富撑腰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法律后果。

四、家长自身素质的关联

(一)文化素质低

文化水平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科学方法,不懂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束手无策。无法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给予知识启蒙与学习引导,使孩子学业落后,丧失学习兴趣,过早流入社会,因缺乏生存技能与判断力,易陷入犯罪泥潭[2]。

(二)道德素质差

个别家长自身道德品行不端,如存在赌博、酗酒、家庭暴力等恶习,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将不良行为视为正常,扭曲了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孩子在家中耳濡目染,极易模仿家长的错误行径,甚至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做出危害他人、触犯法律之事。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对策

(一)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长们应当主动学习这些理念,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采用民主、平等的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过分宠溺,也不专制打压。比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帮忙。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充满爱且有规矩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家庭结构功能

对于单亲、重组家庭而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充分的关爱。比如,家长要关注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孩子处理心理问题,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留守儿童家庭,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利用假期团聚的机会,多陪伴孩子,弥补亲情的缺失。还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合理应对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教育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贫困家庭的家长,不应让经济压力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而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明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日常中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比如,讲述名人逆境成才的故事激励孩子。富裕家庭的家长,则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要注重精神富养。引导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像社区义工、捐赠物资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树立正确财富观,明白财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靠努力获得 。

(四)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素质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家长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利用阅读各类书籍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与教育能力,不断充实自我,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更要注重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比如,承诺孩子的事一定做到,遵守社会公德,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用良好的道德风貌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引导其走向正确方向的引路人。

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中占据关键地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与行为模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从家庭这一源头抓起,家长肩负着重大责任,通过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给予恰当教育引导,为未成年人筑牢抵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走向光明未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妍妍.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其因应之策 [J]. 法制博览, 2023, (06): 163-165.

[2]董轩州.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J]. 法制与社会, 2020, (21): 112-113.

作者简介:

姓名:柳平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81.1.22 籍贯:山东 职务/职称:副主任,中级职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法律援助  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