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戴伟
安徽建工水利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是建筑施工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成效直接影响建筑整体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研究中首先对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对具体施工技术应用要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填充墙砌体工程作为非承重结构,虽不直接承受主要荷载,但在隔声、保温、防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建筑行业对节能减排以及居住舒适度要求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也面临更高挑战。而传统砌体施工方法已难以有效满足现代建筑施工与应用的实际需求,因此对新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已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带动了施工技术及设计思路的不断革新,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对结构设计也提出更高要求,此即使得建筑中砌体角色逐渐从承重转变为填充以及分隔。
在工程实践中,填充墙砌体施工技术因其显著优势而受到广泛认可。然而受各地区自然资源差异以及建筑功能需求多样性影响,填充墙砌体的施工条件以及材料需求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因此在实际应用该技术时,技术人员应注意基于具体工程情况灵活选择材料以及施工方法,进而保障施工质量以及效率。
针对各类建筑结构的特定用途,如侧重坚固、保温隔热、防火、隔音和防水等特性,应选择相应填充墙体施工技术以及材料,进而保障建筑质量以及效能最大化。此外,随着绿色建筑理念逐渐普及与实施,节能减排、土地节约、生态维护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型建筑材料核心发展方向。填充墙体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仅顺应我国墙体材料变革整体趋势,同时也可大幅降低烧结黏土砖对耕地造成的破坏,对实现我国环节保护战略具有积极作用。
在填充墙砌体材料选择方面,主要利用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以及淤泥、建筑垃圾等资源。通过高掺量(废渣占比50%以上)和高孔洞率(孔洞率超过25%)的设计,可有效实现废物高效利用的目标,最大限度减轻结构自重,同时提高保温隔热效果,进而实现节约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案例概况
为深入研究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关键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详细阐释。案例工程占地面积达5.8万m2,主体结构由18层高楼组成,总高度为55m,结构设计采用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在具体施工设计中,技术人员选用 100mm厚的烧结空心砖砌筑分隔户型的墙体,外围墙体则主要使用200mm 厚的烧结空心砖,以提升保温隔热效果。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将混合砂浆的水灰比设定为1:2,并明确要求,为增强砂浆的防水性能,需添加不超过总量5%的防水添加剂。工程竣工后,墙体质量验收标准必须严格达到B级或更高级别,以保障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3.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3.1墙体拉结筋设置要点
在工程具体施工中,施工人员需在框架柱、剪力墙等关键构造点安装拉结筋,具体如图1所示。为确保结构稳固,拉结筋长度应至少达到墙长的20%,且不小于700mm。当墙垛较短时,需将拉墙筋调整至墙垛高度,并确保其伸入柱体中,末端则需配置弯钩以增强连接性。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后置施工法,预先将材料放置在工作区域,为施工提供便利。工程作业完成后,需全面检验拉结筋的抗拉拔强度,确保拉结筋的数量和效能满足要求。此外,在将拉结筋压入砖缝时,应尽量避免弯折现象。
3.2基层处理要点
在正式进行砖体砌筑作业前,施工人员应首先将基层表面的浮浆、油污、灰尘、杂物等清理干净,以保证基层与砌体之间的良好粘结。对于混凝土基层,还需将表面的脱模剂清理干净,可使用钢丝刷或砂纸等工具进行打磨处理。若基层表面有突出的混凝土块、钢筋头等杂物,应及时剔除或割除,使基层表面平整。对于凹凸不平的基层,需要进行修补或找平处理,以确保砌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最后,施工人员可通过适量洒水使基层达到充分湿润状态。
3.3构造柱设置要点
施工人员在实际作业中应在严格遵循图纸设计与标注的基础上,对构造柱进行配置。在墙长为层高两倍情况下,应在墙体中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为切实提升建筑物结构稳固性,对于高度超过4m的墙体,建议在墙体中央或门窗上方安装钢筋混凝土的环形梁。此外,需切实保障环形梁的纵向钢筋可牢固嵌入框架柱中。若在电梯井周围未设置剪力墙,则依据施工具体情况以及相关规范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合理增设构造柱以强化结构等。
3.4墙体砌筑作业要点
基础墙及楼面是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作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砌筑作业开始前,需进行彻底清理和保湿处理。在具体施工中,要精准确定各部位尺寸,按照相应规范和施工工艺进行砌筑,以提高施工效率。具体步骤如下:
1)砂浆制备。在具体施工作业中,精确设定砂浆配比具有重要作用。实际工作中需将水泥添加量误差控制在2%以内,而砂和混合材料的误差则需控制在5%以内。具体操作时,应充分遵循砂、水泥、混合材料、水的正确投料顺序,并确保对材料进行彻底搅拌,搅拌时间不得低于1.5min。砂浆拌制以及使用应保持同步,确保拌制出的砂浆在3~4h内使用完毕,严禁使用已过期的砂浆。
2)空心墙砌筑。在该环节作业中,应严格遵循组砌原则,确保上下缝隙错开,加强对交接位置砌筑质量的管控。充分运用咬槎搭砌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墙体整体性能。实际作业中,严禁使用边角严重破损的空心砖。水平灰缝厚度应控制在8~12mm范围内,并使用合适的砂浆对立缝进行填实。在墙长不足350cm或模数不足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实心砖进行砌筑。同时,施工人员应沿墙以及楼板方向进行砌筑,必要情况下可采用斜砌工艺,使用实心砖并控制挤紧度,确保砂浆填实。此外,施工人员应按照设计方案设置构造柱与过梁等构件,门框两侧则使用实心砖砌筑,边长应控制在24cm以上。在实际施工中,应重点关注主转角与交接位置的砌筑质量,每日砌筑高度应控制在1.8m以下,以确保墙体稳定性。
3)砌块与梁底连接。当砌体接近梁底时,应预留一定高度的空隙,该空隙高度一般为180mm至200mm。待下部砌体砌筑完成并至少间隔7天,使砌体充分沉降稳定后,再进行梁底连接施工。常用的连接方式为斜砌法,选用的砌块应逐块斜砌顶紧梁底,倾斜角度宜控制在 45° 至 60° 之间。砌筑时,需在砌块与梁底接触面满铺饱满的砌筑砂浆,保证二者间紧密粘结,有效传递竖向荷载,防止出现因连接不牢导致的墙体裂缝、变形等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施工单位在实际作业中应重视墙体拉结筋设置、基层处理、构造柱设置、墙体砌筑作业等环节,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工艺进行施工,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段江伟.房建工程中填充墙砌体施工技术的要点及具体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002):43-45.
[2]李其广.砌体填充墙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厨卫,2024,23(11):67-69.
[3]邹淑萍.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厨卫,2024,23(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