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河流治理中生态型护岸与疏浚工程管理

作者

付晓霞

大姚县三岔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 675413

摘要:河流治理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任务。因此,文章分析了河流治理中生态型护岸方法和河流治理中疏浚工程管理。通过综合研究文章旨在为河流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流治理;生态型护岸;疏浚工程管理

1 引言

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河岸侵蚀、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河流治理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任务。生态型护岸与疏浚工程管理作为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河流治理中生态型护岸方法

2.1 植物护岸施工技术

植物护岸施工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护岸方式。这种技术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干生植物,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植物选择:根据河岸的土壤、水文和气候条件,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应具有良好的固土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2)土壤改良:在施工前,对河岸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3)植物种植:采用分层种植的方法,先在河岸底部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再在河岸中部种植湿生植物,如鸢尾、千屈菜等;最后在河岸顶部种植干生植物,如柳树、杨树等。

(4)后期管理:定期修剪植物、清除杂草和枯枝败叶,保持河岸的整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根据植物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浇水和施肥。

2.2 自然石料护岸施工技术

自然石料护岸施工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河岸防护方法,巧妙地利用天然山石或经过加工的人工石块,依据科学的排列组合与精细的工艺要求,构建出既稳固又具备生态功能的护岸结构。此技术旨在模仿自然河岸的生态特征与景观风貌,有效提升河岸的抗侵蚀能力并增添其自然美感。

(1)石料精选

材质考量:根据河岸所在区域的地质特性、水流强度、水位变化及气候条件,精选质地坚硬、耐风化、抗冲刷的石料。优先考虑花岗岩、青石等耐久性强的石材。

形状与尺寸:选择形状相对规则、表面平整但带有一定自然纹理的石块,尺寸则需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砌筑时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2)基础准备与处理

清理与整平:施工前彻底清除河岸基础上的杂物、植被及松软土层,确保基底平整坚实。

垫层铺设:根据地基条件,可选择铺设一层厚度适中的碎石或低标号混凝土垫层,以增强基础的均匀承载力和防止水土流失,为石料砌筑提供稳固基础。

(3)精细砌筑技术

砌筑方法:根据设计图纸,采用干砌(无需胶结材料,依靠石料自身重量和形状嵌合)或浆砌(使用水泥砂浆等胶结材料粘合)方式。干砌更注重石料的自然嵌合,而浆砌则适用于需要更高强度的结构。

排列技巧:砌筑时,应注重石料的错缝排列,确保每层石块间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增强整体的稳定性和抗侧压能力。同时,利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石块进行搭配,模拟自然河岸的层次感与随机性。

质量控制:定期检查砌筑质量,确保石缝紧密,无松动现象,必要时使用专用工具进行调整和加固。

(4)生态绿化与融合

土壤填充:在石料护岸的缝隙中填充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植物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精选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保水的植物种类,如草本植物(如芦苇、香蒲)、灌木(如柳树、紫穗槐)及藤本植物(如常春藤)等。

绿化布局:合理规划植物种植密度和分布,既要考虑美观效果,也要确保植物能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3.3 生态混凝土护岸施工技术

生态混凝土护岸施工技术,作为现代水利工程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采用特殊设计的混凝土配比与植物生态系统的融合,构建出既稳固又生态友好的护岸结构。此技术旨在强化河岸的稳定性,同时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实现工程安全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1)混凝土科学配比

材料选择:根据河岸的具体环境(如土壤类型、水文条件、气候特征等),精选水泥、骨料(包括粗骨料与细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

生态配比:调整混凝土配比,使其具备适度的透水性与透气性,为植物根系穿透与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可加入生态友好型添加剂,如植物纤维、腐植土等,以增强混凝土的生态性能。

性能测试:在正式施工前,对配比后的混凝土进行实验室测试,包括强度、透水性、透气性等关键指标,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2)精确模板安装

设计复核:根据护岸设计图纸,复核模板的尺寸、形状与位置,确保与实际地形相协调。

模板加固:采用钢支撑、木支撑或组合支撑系统,确保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变形或位移。

密封处理:模板接缝处应做好密封处理,防止混凝土泄漏,同时确保模板表面平整光滑,便于后续脱模。

(3)精细混凝土浇筑

浇筑准备:在浇筑前,清理模板内杂物,湿润模板表面,但避免积水。

分层浇筑:根据护岸结构的高度与宽度,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过大,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

振捣技巧:使用合适的振捣设备,遵循“快插慢拔、均匀振捣”的原则,避免过振或漏振,确保混凝土内部无气泡、无裂缝。

(4)科学植物种植

种植孔/槽设计:在混凝土初凝后,根据植物种类与生长需求,在混凝土表面设计合理的种植孔或开槽,确保植物根系能够顺利穿透。

土壤选择:选用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土壤填充种植孔/槽,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植物配置: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生态效应显著的植物种类,如草本植物、灌木及藤本植物等,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

3 河流治理中疏浚工程管理

3.1 疏浚设备的科学选择与优化配置

疏浚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择设备时需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如淤积物的硬度、水深、水流速度等,选择适合的挖泥船、吸泥泵等设备。其次,还应考虑设备的能耗、维护成本以及操作简便性等因素。在配置设备时,应合理规划设备的工作区域和作业顺序,确保设备之间的高效协同,提高整体作业效率。

3.2 疏浚过程的严格监测与精细管理

疏浚过程中,监测与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环保要求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河道淤积物、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其次,还应加强施工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步骤和质量控制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噪音、振动和扬尘等污染,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后,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安全。

4 结束语

总之,生态型护岸与疏浚工程管理是河流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生态型护岸和科学的疏浚工程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河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为河流治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生态护岸在新大河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 陈沛璇.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04).

[2]河流生态治理保护设计导则研究与编制[J]. 王武.水利技术监督,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