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县域高中安全教育实践探究
郑东攀
河南省浚县第一中学 456250
摘要:在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县域高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家校共育为县域高中安全教育带来新的契机。通过整合家庭与学校资源,能突破单一教育主体的局限,实现优势互补。在强化教育效果方面,家校合力能构建全方位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养成。实践发现,家校共育能有效整合资源、强化教育效果。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模式、设立家长安全监督岗以及引导家庭安全实践等策略,可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县域高中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校共育;安全教育;教育环境;安全意识
一、家校共育在县域高中安全教育中的意义
(一)资源整合优势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和家庭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得以充分融合。学校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完善的安全课程体系、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以及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方案等。而家庭则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实践资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类安全经验和技能,是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通过家校共育,学校能够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家庭,家庭又能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反馈给学校。这种双向的资源流动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资源单一的局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县域高中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素材,使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强化教育效果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且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安全风险。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全方位、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更为了解。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在课堂上教授系统的安全知识,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这种无缝对接的教育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从而显著强化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县域高中安全教育实践策略
(一)建立定期沟通模式,家校同步安全教育信息
学校与家庭应构建多元化沟通渠道,如每月举行一次线上家长会,利用网络平台便捷性,全体家长可共同参与,学校安全负责人在会上详细介绍本月校园安全工作重点、学生在校安全表现以及近期社会上发生的与高中生相关安全事件,提出针对性安全教育建议。同时,设立班级安全微信群,班主任与家长实时沟通学生在校日常安全动态,如学生课间活动是否遵守秩序、有无异常身体状况等。此外,每学期组织1-2次线下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深入校园,参观安全教育设施,参与安全课堂教学,亲身体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在每月线上家长会前,收集学生近期在校安全问题,整理成详细报告。例如,发现部分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存在奔跑打闹现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说明此行为危险性,展示相关安全事故案例视频,讲解学校制定的上下楼梯规则,要求家长在家中提醒学生注意日常行为规范,上下楼梯靠右慢行。同时,在班级安全微信群里,我会每天发送一条安全小贴士,内容涵盖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如提醒学生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吃三无食品等。家长看到后可及时关注孩子日常生活行为,反馈孩子在家安全表现,形成家校安全信息实时互动,共同保障学生安全。
(二)设立家长安全监督岗,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设立家长安全监督岗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积极性,弥补学校安全管理力量不足。家长来自不同社会领域,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责任感。学校制定详细家长安全监督岗制度,明确职责与工作内容,如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协助维持校门口交通秩序,检查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参与校园活动安全保障等。家长志愿者经过学校简单培训,熟悉校园安全管理流程与要求后上岗。这不仅能增强校园安全管理力量,还能让家长更深入了解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新视角与建议。例如,我们可以招募家长志愿者组成家长安全监督岗。首先发布招募通知,明确招募条件与工作时间安排。家长积极报名后,组织岗前培训,由学校安保负责人讲解校园安全重点区域与注意事项,如校门口交通易拥堵时段疏导方法、校园内消防设施位置与使用方法等。每天上学、放学时段,安排2-3名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引导学生有序进出校园。例如,在一次学校运动会期间,家长安全监督岗成员提前到达操场,检查场地设施安全,在比赛过程中协助维持秩序,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他们的参与有效保障了运动会顺利进行,也让家长切实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增强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三)引导家庭安全实践,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家庭是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的重要场所,引导家庭开展安全实践能巩固学校安全教育成果。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安全教育培训讲座,邀请安全专家为家长讲解家庭安全教育方法与要点,如家庭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等。学校还可编写家庭安全教育手册,发放给家长,手册内容包括日常安全检查清单、家庭应急处理方法等。同时,布置家庭安全作业,如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家庭应急逃生计划等。通过这些方式,将学校安全教育延伸至家庭,让学生在家庭实践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每学期初举办一次家长安全教育培训讲座。在讲座中,详细讲解家庭消防安全知识,包括正确使用电器、燃气,定期检查电线电路、燃气管道等。讲座结束后,发放家庭安全教育手册,手册中包含家庭安全隐患排查表格,要求家长每月与孩子一起对照表格进行家庭安全检查,如检查插座是否有破损、窗户防护栏是否牢固等,并记录检查结果。例如,我们布置了家庭应急逃生计划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绘制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图,确定紧急集合点,模拟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逃生过程。家长反馈,通过这些家庭安全实践活动,孩子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在家中能主动关注安全问题,如提醒家长及时关闭电器电源、检查燃气阀门等,真正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结语
通过整合学校与家庭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能够有效提升县域高中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定期沟通模式确保了安全教育信息的及时同步,使家校双方在安全教育上协同一致;设立家长安全监督岗为校园安全管理增添了新的力量,织密了校园安全防护网;引导家庭安全实践则从学生生活的源头抓起,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然而,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县域高中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县域高中安全教育实践探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4-JKLX-236)
参考文献
[1]韩世文.安全哪里来?防治欺凌有法也有招[N].中国教师报,2024-05-01(005).
[2]朱汗翔.让学生在校园里安全感满满[N].合肥晚报,2023-12-01(A04).
[3]孟静.家校合作下的城市初中安全教育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2018,(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