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造林技术及林木资源保护措施
何山
灵武市自然资源局 宁夏银川 751400
引言
林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强林业造林工作,保护好林木资源,成为了应对生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合理运用造林技术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质量,而有效的林木资源保护措施则是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1 林业造林技术及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1.1 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加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密切相关。森林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能够有效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科学的造林技术不仅可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还能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气温逐渐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造林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林草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木材、纸浆、药材、牧草等。合理保护和利用林草种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采,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枯竭,保障林业、畜牧业、医药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林草资源在碳汇、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是构建健康、稳定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大量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合理的造林技术能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栖息地,通过恢复森林生态功能和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直接影响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2 林业造林技术
2.1 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造林方式,主要通过点播、撒播和条播等方法实现种子的播撒。对于种粒较小的种子,如部分草本植物种子或针叶树种的微小种子,一般可选择撒播方式,能使种子在大面积宜林区域较为均匀地分散,与土壤充分接触,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实现均匀的植被覆盖。而对于种粒较大的种子,通常采用穴播(点播)方式,将种子精准放置于种植穴中,再覆盖适量土壤,可避免种子裸露,减少干旱、鸟类啄食等因素的影响,保证其正常萌发和生长。
2.2 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技术有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苗快速生长。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育苗地,育苗地应具备良好的土壤结构、适宜的肥力水平以及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条件。育苗前需对土地进行深耕、施肥、平整等精细整理。其次,要挑选品质优良的幼苗,优质幼苗应具备根系发达、茎干粗壮、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等特征。在起苗环节,需保护苗木根系的完整性,可采用带土球起苗或裸根起苗后及时进行根系保湿处理。最后,按照合理的株行距进行栽植,确保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3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进行造林的方法。该方法技术简单、易操作,能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且成活率高,可充分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例如,竹子可利用地下茎直接造林,杨树、柳树等也可采用扦插等方式进行分殖造林。但此方法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分殖材料受母本数量和分布状况限制较大。
2.4 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容器育苗是将苗木培育在容器中,造林时连容器一起栽植。这种技术可以保证苗木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不受损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容器育苗适用于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方优势更为明显。苗木在容器中生长,可提前培育,不受季节限制,能根据造林计划随时进行栽植。
3 林木资源保护措施
3.1 提升法律法规建设与投入力度
修订和完善与林草种质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种质资源保护、扩繁、采收、选育、利用等行为,明确保护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强生态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种质资源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等工作,提高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2 加强监管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监管制度,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与执法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加强对林业工程项目的监管,确保造林质量和林木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到位。
3.3 推进林木抚育工作精细化管理
深入掌握林木枝条、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密切关注林木整体生长状况。根据不同林木品种、生长阶段及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等,制定科学的灌溉和施肥计划。例如,喜湿润环境的林木在干旱季节要增加灌溉频次,生长迅速、需肥量大的林木在生长旺盛期要合理增加施肥量和次数。同时,通过土壤改良、林地清理等措施,改善林地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3.4 林地保护与利用
林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载体,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林地面临着农业开发、城市扩张等多重压力。因此,林地的保护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严格管控森林资源开发,保障森林覆盖率稳定提升。在林地利用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差异化管理。例如,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应以保护为主,限制开发活动;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度开展林业生产活动,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原则。此外,林地保护还应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目标相结合,通过植被恢复、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强林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林地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等资源,还能为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林业造林技术的科学应用与林木资源的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林地清理与整地、科学的树种选择与搭配以及恰 活率与林木生长质量,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同 监管等林木资源保护策略,可保障林木资源的安全与稳定,维护森 发展中,应不断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生产与管理水平,促进林业生态、经济与社会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悦盈,韩文茜,胡美玲,等.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问题及策略 [J].现代农业研究,2024,30(6):7-12
[2]卢国伍,欧继革,谭伟芬.简析环江县林业造林技术及保护措施[J].南方农业,2024,18(06):206-208.
[3]余其灿,吴昌远,王 斌,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的种质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