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
杨晗
安徽省宿松县松兹小学 246501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其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一、以目标为导向,推进大单元整体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明确主题和内在逻辑关系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的家庭”这个单元为例。首先,教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如 “同学们,你们觉得家庭是什么呢?” 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接着,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将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 “家庭中的亲情” 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 “我爱我的家” 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温馨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爸爸妈妈在自己生病时的悉心照顾,有的学生分享了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制作家庭树、制定家庭规则等。在制作家庭树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合作,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组成情况,从而增强对不同家庭的认识和理解。制定家庭规则时,学生们要思考家庭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如何维护家庭的和谐。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家庭的认识和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为家人做一件小事、写一封感谢信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二、以问题为驱动,实施议题式教学
以问题为驱动,实施议题式教学,这种方法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和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针对“网络安全”这一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网络世界的利与弊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网络安全问题,包括它的正面影响和潜在风险。通过这样的议题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还能够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比如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等实用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可以让学生模拟网络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如网络管理员、普通网民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探讨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
三、坚持以生为本,开展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强调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社会公民。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通过选取“校园欺凌”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校园欺凌现象的严重性。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培养他们的友善交往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还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到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安全。
四、以情为媒,增加课堂情感色彩
情感色彩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显著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理念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体验的具体情感体验。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母亲节”这一特殊节日作为教学契机。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播放充满温情的亲情视频,或是组织学生亲手制作贺卡、写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人的关爱之情,还能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和回报,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以思辨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思维
思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思考得更好。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针对“诚信”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诚信”、“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诚信”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诚信的含义和价值,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诚信的原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锻炼思辨能力。例如,在讨论“网络环境下的诚信问题”时,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网络用户、商家、监管者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诚信在网络环境中的表现和挑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诚信的多维度价值,同时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总之,以思辨为切入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和法治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成长为有道德、有法治观念、有思辨能力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蒋丽丽.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0):66-68.
[2]张玉龙.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探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Z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