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作者

陈英

汨罗市川山坪镇初级中学 414408

引言

实践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作业类型,但是由于实践性作业难度较高,不少学生会产生“胆怯”心理,导致实践性作业效率无法得到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将项目化学习融入到作业设计中,这种作业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解决真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促进他们完成作业任务,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使数学教育更为生动、有趣。所以,如何利用项目化学习设计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数学思维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分析的问题。

一、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意义

本文系湖南省汨罗市2024 年基础教育教学课题“乡村学校小学数学项目化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研究”(课题号:MJXH24JC002 )成果。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往往以理论性作业为主,长久以往,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作业的参与积极性、兴趣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而项目化学习实践作业的设计是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以项目为基础,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使得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作业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经研究调查发现: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基于项目化学习下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由此可见,这对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强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1、将学生科学合理进行分组,实施实践作业

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中,首先需要将学生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是因为项目化学习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发挥,通过分组可以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因此,首先,教师应该利用问卷调查、测试等等活动,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然后再综合考虑其实际情况,按照分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若干个小组;接着,以小组为单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实施小组项目化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合力完成作业,使得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可以因此得到提升。

2、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项目化学习实践作业

除了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项目化实践作业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确定项目主题,然后依据项目主题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实践项目作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作业,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来解决作业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以学习《三角形》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本单元的项目主题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再以此主题为例,设计多样化的项目实践作业——如: ① 设计一个三角形拼图游戏: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将这些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形状和属性的理解。

② 测量生活物体的高度: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三角形的物体,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进行实地测量,并计算出物体的高度。通过这个项目实践作业,学生可以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③ 制作三角形模型:让学生使用纸张、胶水等材料制作出一个三角形模型,并标注出各个角度和边长。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构造和性质的理解。

然后再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作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数学学习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探讨,可以看到这种作业设计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总结设计经验,积极将项目化学习整合到实践作业设计中,利用这类创新作业模式、丰富学生的作业体验,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提高小学数学作业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季 , 张佳 , 雷青青等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J]. 湖南教育 (B 版 ),2022(03):50-53.

[2] 何必辉 . 基于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3(41):85-88.

[3] 唐黎明 .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 ,2021(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