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

王宝鹏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不断推进,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未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领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如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等,并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提出了多元化培养方案,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等,旨在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高职

引言: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社会,企业管理的模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人才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和创新型企业领导者的重要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在步入职场后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面对当前社会的快速变化,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适应现代企业运作的工商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和构建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项紧迫而关键的任务。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决策能力、领导力和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如何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创新实践教学,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

(一)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不仅具备扎实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快速应变、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驾驭新技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并保持竞争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时,越来越注重融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培养能够应对技术变革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随着国家“双创”政策的推进,创新和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可以成为初创企业提供具备商业眼光的领导者,还能成为传统企业培养创新骨干,助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提升就业质量,形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适应教育转型的需要

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体系的传授,强调学生对管理学科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教育转型要求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项目实践、商业模拟等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传统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机会识别、资源整合等实战能力。这种方式契合了现代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际操作。同时,数字化转型加速了商业生态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这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应对当前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工商管理专业跨学科的融合,要求将设计思维、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商科+科技+人文”的立体化课程框架,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变革保持同步,从而培养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跨领域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通过商业计划路演、创新孵化评估等过程性评价,重视批判性思维、风险承受力等隐性素养的锻炼,确保教育评价标准能够与职业成长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工商管理专业兼具理论复杂性与实践动态性,但当前的教学体系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现行教学体系仍然以教材理论灌输为主,课程设计更注重管理学科的概念与框架传授,缺乏对创新思维、战略决策、市场敏锐度等隐性能力的系统性训练。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学生在实际商业环境中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同时,教学模式仍以单向讲授和标准化考核为主,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能根据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商业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但课堂中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在应对真实商业挑战时缺乏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虽然在教学中有所涉及,但往往停留于浅层操作,未能深入探索市场动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导致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力和决策力不足。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需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强的运用能力 , 所以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教学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中理论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占比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理解,缺乏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实际能力的机会。由于高校在教学资源和外部合作上的限制,学生能够接触真实商业环境和项目实践的机会有限,使得创新创业能力难以通过实战得到锤炼。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动态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商业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时差”,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工商管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战略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但当前的课程设计缺乏对动态市场应变能力的系统训练。

(三)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塑造

创新创业教育需超越知识技能传授,聚焦精神内核塑造,通过培育冒险精神、批判思维与价值使命感,驱动学生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与行动自觉。现有的高职工商管理更倾向于财务分析、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术”的层面,而在价值观、使命感等“道”的层面培养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不确定性时缺乏内在驱动力和战略眼光。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一个创造和承担风险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系列关键的精神素养。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动力,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敢于冒险的魄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精神要求学生在面对市场变化和复杂竞争环境时,能够独立思考、深入剖析问题,避免盲目跟从和思维定势;韧性成长精神对于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至关重要。创新创业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波动,学生需要在失败中快速调整策略,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价值共创精神是推动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平衡的重要支撑,要求学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缺乏这些精神素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容易陷入短期逐利、模仿复制和投机取巧的误区,低估长期战略和价值观坚守的重要性。

(四)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存在偏差。高职教育长期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强调岗位适配能力培养,导致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均向“技能速成”倾斜。这种功利化导向下,学校更倾向于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定向培训等“稳就业”项目,而创新创业所需的风险包容、试错支持等文化基因被弱化。例如,工商管理课程多聚焦于传统行业的管理规范,缺乏对新兴商业模式、社会创新的探讨;实践活动常局限于模拟操作,缺少真实创业项目的孵化支持;评价机制偏好标准化考核,忽视对创新思维、抗压能力等非量化素养的激励。这种氛围使学生潜意识中将“稳定就业”视为最优路径,抑制了冒险精神与突破性思维的生长,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沦为表面化的选修模块,难以形成“敢想敢创”的校园生态。

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优化措施

(一)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应以“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为核心目标,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分解为机会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市场开拓、资源整合与风险控制等核心模块,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创业全流程的关键技能。其次,引入跨学科教学内容,将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社会创新等领域内容融入课程,强化学生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适应力与跨界思维。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驱动与任务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创新路演等真实商业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双师制与产教融合机制,邀请企业管理者、创业导师等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提供行业视角和商业实战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最后,构建动态反馈与个性化成长机制需要以学生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灵活的教学调控系统。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实现从“知识灌输”到“创新赋能”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平台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深化产教融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锻炼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企业的真实需求与市场动态融入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和应变能力。首先,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创”实践基地,设计模块化实训项目,如市场战略规划、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使学生在真实商业环境中锤炼创新思维和商业应变能力。其次,实施“双导师制”,引入企业高管或创业者担任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实践任务,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商业实践中获得系统指导和针对性反馈。此外,搭建数据共享与动态监测平台,利用企业的经营数据和市场动态,构建仿真实训系统,帮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应对市场波动和经营挑战,提升其风险判断和战略决策能力。再次,推动校企间人才共育和成果共享机制,鼓励学生将创业成果与企业实际运营需求相结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最终,通过系统化的产教协同和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机制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工商管理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承担风险的价值观,掌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敏锐识别机会,灵活整合资源,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与优化。在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过程中需围绕“价值塑造”与“行为内化”双主线,推动精神培养与专业能力的深度融合。明确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如企业家精神、批判性思维、责任意识等,将其细化为教学目标,融入商业伦理、战略管理等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商业情境中理解价值冲突与道德抉择,完成精神认知的深化。同时,学校应倡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财商挑战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赛事活动,使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历练应变力与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导师要注重复盘环节,帮助学生在失败和挫折中提炼经验,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四)打造“全员共创”的校园生态圈

打造全员共创的校园生态圈需以资源整合、角色重构和文化浸润为核心,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支持网络。学校应打破部门壁垒,联动教务、学工、企业等多方资源,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将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嵌入校园创业项目孵化全流程,促进管理知识与实践场景的有机融合,同时建立“师生共创”激励机制,将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成效纳入考核体系,设立学生创新学分转换通道,激发全员参与的内生动力,并构建“校—企—社”立体化协作网络,引入行业资源共建风险投资基金、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以降低创业试错成本。同时学校还要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定期举办开放式创新论坛和失败案例分享会等活动,重塑“尊重试错、鼓励重来”的价值导向,最终推动创新创业从孤立行为升级为校园常态生态,形成“人人敢创、处处能创、事事可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变革。该模式以动态适应产业变革为核心,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打破知识壁垒,依托产教融合打通能力转化路径,借助精神培育重塑创新基因,最终在多元协同的生态网络中实现人才价值释放。其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开放弹性的教育机制,使专业教育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赋能,既满足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又回应经济社会对创新型管理人才能力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张贺铭,赵春蕾,李圣状.数智化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4,(08):124-126.

[2]陈楠.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营销界,2023,(08):122-124.

[3]李勇.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析[J].华章,2023,(10):33-35.

[4]禤永明,阮凌云.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3):16-17.

[5]郭小莉.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09):114-116.

[6]单子丹,韩姣,王晓燕.“多维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培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