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刘全云
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0000
引言
随着危重症患者救治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作为重要的支持手段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单一学科的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和临床管理要求。多学科协作模式作为一种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护理流程的新型工作方式,逐渐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本文旨在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分析其在提升营养支持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危重症患者营养护理向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理论基础
(一)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定义与特征
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指由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协作团队,围绕患者的整体健康需求,通过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协同决策和联合执行,提供系统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该模式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患者为中心,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提升诊疗效率和护理质量。其核心特征包括团队协作、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持续沟通以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决策机制。在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领域的专业资源,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二)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特殊性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生理功能受损严重,常伴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因此肠内营养护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肠内营养不仅需要考虑营养素的种类、剂量和输注方式,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耐受性、胃肠道功能变化及代谢反应。此外,危重症患者常处于应激状态,营养支持需兼顾抗炎、免疫调节和器官功能保护等多方面需求。因此,肠内营养护理需要高度个体化、动态调整,并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以确保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肠内营养护理中的理论依据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肠内营养护理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循证医学、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循证医学强调基于科学证据的决策,而多学科协作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提高营养干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系统理论认为,患者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多学科协同干预以实现整体优化。协同理论则指出,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可以提升整体效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因此,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肠内营养护理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进程。
二、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多学科团队的组成与职责分工
多学科协作团队通常由重症医学科、营养科、护理团队、药学部、消化内科、康复科及临床营养师等组成,各成员根据专业特长明确职责分工。重症医学科负责病情评估与生命体征监测,营养科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护理团队负责营养支持的实施与日常观察,药学部提供药物与营养制剂的配伍建议,消化内科协助处理胃肠道功能障碍,康复科则关注患者整体功能恢复。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和紧密协作,团队能够实现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精准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二)多学科协作的流程与实施步骤
多学科协作流程通常包括病情评估、营养风险筛查、个体化营养方案制定、实施与监测、效果评估与调整等环节。首先由重症医学科进行病情评估,营养科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随后,护理团队负责营养支持的实施,药学部确保营养制剂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在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成员定期召开病例讨论会,动态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耐受性,及时调整营养方案。整个流程强调信息共享、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确保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三)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具体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多种具体措施保障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例如,营养科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护理团队负责鼻饲管置入、营养液输注及胃肠道反应监测,药学部提供营养制剂的配伍建议与用药指导,重症医学科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代谢变化。同时,团队通过定期会诊、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统一沟通机制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与决策协同。此外,针对患者营养不良、误吸、腹泻等常见问题,各学科共同制定预防与处理方案,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与患者预后。
三、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一)评价指标与方法
效果评价通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来全面反映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营养指标(如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如误吸、腹泻、肠梗阻)、住院时间、ICU 停留时间、死亡率等。同时,结合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RS 2002)、营养摄入达标率、胃肠道耐受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评价方法包括回顾性分析、前瞻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及多中心研究等,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确保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
(二)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
在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前后,通过对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反映该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多学科协作后,患者的营养摄入达标率显著提高,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胃肠道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ICU 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同时,患者生命体征更稳定,代谢指标改善明显,显示出多学科协作在提升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方面的显著优势。
(三)患者满意度与临床效果评价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多学科协作模式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过程、护理质量、沟通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多数研究显示,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增强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方面,多学科协作模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了感染和并发症风险,提高了康复速度和生存率,体现了其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重要价值与实际成效。
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整合了各学科的专业优势,提升了营养支持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临床预后。通过明确的团队分工、规范的协作流程和系统的评价机制,该模式不仅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还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实践表明,多学科协作模式是优化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个体化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丽娜 , 邵春燕 , 罗娟娟 . 肠内营养安全护理方案对危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J]. 婚育与健康 , 2025, 31 (08): 184-186.
[2] 杨丽华, 吴海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鼻肠管堵管的预防及护理方法[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全科专委会 . 2025 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系列研讨会论文集 .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 2025: 1583-1586.
[3] 唐白茶, 曾帆, 王海英, 等.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亚专科护理模式在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 2023, 20 (17): 2645-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