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陈爱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教学部 北京 100048
引言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的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拼搏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其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非在专业课程中简单叠加思想政治内容,而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价值教育元素(如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以隐性、渗透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教育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实践,要求教师在保持专业特性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和师生关系重塑,实现价值塑造的自然生成。其成效评估需建立 " 过程性评价 - 增值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的立体化指标体系,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课程思政的特点
1、融合性:将思政教育自然嵌入专业知识体系,避免“两张皮”现象。
2、协同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马原”“毛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多样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思政切入点(如理工科强调科技报国,文科侧重文化传承)。
(三)课程思政提出的政策背景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 年 5 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教学通过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在运动技能教学、体育竞赛、团队活动等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在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精神,在团队球类运动中塑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和体能提升,融入课程思政后,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内涵。通过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使体育教学从单一的身体教育向全方位的育人教育转变,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体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运动技能,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培训,教师在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融合不充分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体育课程虽然尝试融入思政元素,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如简单地在课堂开始或结束时进行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未能将思政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大多侧重于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能测试成绩,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拼搏意志等思政素养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这种不健全的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提升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提升不仅是个人能力发展需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应构建 “理论 - 实践 - 反思” 三位一体的教师思政素养培养体系。理论层面,除常规专题培训外,还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与体育学科特点相结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理论框架。实践环节可开展 “思政 - 体育”跨学科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研讨,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建立教师思政教学反思机制,要求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报告,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促进教学实践与思政素养的螺旋式提升。此外,还应将思政素养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以此激发教师提升思政素养的内生动力。
(二)深度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需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原则。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图谱。纵向维度,依据体育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层设计思政元素融入点。例如,在基础体育课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在专业体育课程中,强调职业精神和体育道德。横向维度,结合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挖掘多元思政元素。如运动生理学课程可融入科学精神教育,体育史课程能展现体育事业发展背后的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此外,鼓励教师开展校本化思政元素开发,结合学校地域文化特色和体育传统项目,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使思政元素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育人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应基于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在案例教学法中,不仅要选取典型体育人物事迹,更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对于情景教学,可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高度仿真的体育竞赛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规则意识、团队协作和抗挫折能力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进一步优化,建立科学的小组分工机制和评价标准,明确各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与责任,避免出现 “搭便车” 现象。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线上体育思政课程资源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和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资源推送。此外,探索 “体育 + 思政” 协同育人模式,联合校外体育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场域。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需以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构建科学性、动态性评价模型。在指标设计上,采用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邀请教育专家、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确定思政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除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引入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政素养的动态发展变化。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智能化评价系统,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中的思政行为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根据反馈优化教学策略,学生依据反馈调整学习态度和行为,形成 “评价 - 反馈 - 改进” 的良性循环,推动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的协同发展 。
五、结论
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成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EB/OL]. (2020 年 5 月 28 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邱伟光 .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 (7) :53-57.
[3] 杨志成 .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课程逻辑与实施策略 [J]. 教育研究 .2020(3) :45-54.
[4] 季浏 . 中外体育课程思政比较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21,47(2),12-18.
[5] 王登峰 . 新时代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 [J]. 体育大学学报 . 2021,44(1): 1-10.
作者简介:陈爱莉(1982-)女,吉林磐石人,(体育)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 融合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