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殖,健康保障
冷章会 曾凡云
古蔺县太平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
引言:我国重视发展生态畜牧业,重视协调和平衡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畜牧品种、饲料、养殖环境和疾病防控等,进一步统一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生态畜牧业的具体实践模式,绿色养殖运用一系列有效措施,将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畜产品生产出来。在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制约,因此,为实现绿色养殖,保障牲畜健康,要重视探究疾病防控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中。
一、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生态畜牧业强调了基于生态学原理,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在畜牧业规模日益壮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生态养殖环境[1]。因此,要充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这一制约因素。在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疾病防控技术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播动物疾病和污染生态环境,发展高质量的畜禽产品,促进生态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比如,要科学选择和布局养殖场选址,生态畜牧业养殖场应该选址在远离居民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各类污染源的地方,要合理布局养殖场,将其布局在通风条件好、排水便利的地域,将其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包括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避免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又如,应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控制,要按照相关的程序,消毒外来人员和车辆,避免养殖场带入一些病原体 [2]。
二、优化疫苗免疫和免疫程序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要重视采用科学的疾病防控技术,优化疫苗免疫和免疫程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畜牧业生物安全水平。对此,为了进一步优化疫苗免疫,规范免疫程序,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研发和选用疫苗。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常见的疾病,对此,将一些安全高效的疫苗研发出来,可以有效预防各类畜禽疾病。二是制定规范化免疫程序。结合畜禽不同的生长阶段,依照疾病流行规律,将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定出来。比如,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可以选择市场上常见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结合养殖场出现的流行性疾病,对牲畜的疾病进行预防。又如,在仔畜出生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初次免疫,以此获得保护母源抗体。在仔猪出生后 20~30 日龄,要首次做好猪瘟的免疫工作,在 60~70 日时做好二次免疫工作。在免疫口蹄疫方面,结合当期的疫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类型,每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强化免疫。并且,结合抗体检测结果,对相应的免疫程序进行及时调整,使得免疫效果得到提升。
三、调控绿色饲料和保证营养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疫病防控技术,生产出更多的绿色饲料,避免
使用各类化学添加剂。绿色饲料包括很多的类型,有天然牧草、青贮饲料和农作物秸秆等,这些绿色饲料成本较低、来源渠道广,且有着十分丰富的营养价值。在生产绿色饲料的过程中,要做好农药控制,合理使用化肥,避免污染饲料 [3]。并且,要重视储存管理绿色饲料,避免饲料变质,进而对畜禽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还要重视做好畜禽的营养调控,提升畜禽的免疫力,避免发生各类疾病。科学的营养搭配可以使畜禽的机体免疫力进一步增强,使畜禽对各类疫病的抵抗力得到提升。结合畜禽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需求的不同,将全价配合饲料配置出来,可以对畜禽的营养成分进行均衡供应,使得畜禽吸收到更加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在饲料中可以将各类营养物质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硒等抗氧化剂和免疫调节剂科学调配好,使得畜禽的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并且,要对粗纤维含量进行提升,使得畜禽肠道维持在健康水平,避免发生各类疾病 [4]。
结语:在我国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今后的必经之路,开发疫病防控技术可以为生态畜牧业绿色养殖和健康保障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发展生态畜牧业过程中,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控技术,通过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优化疫苗免疫和免疫程序和调控绿色饲料和保证营养等多种方式,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畜牧业朝着持续、健康、绿色方向发展,可以将更多优质、高效和绿色的畜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博 , 郑淑容 . 乡村振兴背景下达州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探析 [J]. 农业产业化 ,2024,(09):11-14.
[2] 邓琳 . 乡村振兴背景下称多县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J]. 新农民 ,2024,(27):13-15.
[3] 袁志雄 . 高原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高原牧区为例 [J]. 养殖与饲料 ,2024,23(09):50-55.
[4] 李佳宁 , 胡振通 , 柳荻 , 等 . 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否提升牧户集体行动能力——以青海省牧区为例 [J]. 青海社会科学 ,2024,(04):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