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 基于生本 发挥师本
刘超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第二小学
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修订原则”“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诸多板块突显了对“革命文化”内容的重视。统编教材的使用至今,一轮轮研究依然如火如荼。小学高年级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教材编排上,在五年级开始加重了革命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开始涉及主题实践活动。对于该阶段的学生而言,革命文化内容的学习相对比较遥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兼顾文本、生本、师本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扣文本,立足文本,力求“言意兼得”
统编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安排,突出学段特点,坚固年级、学段衔接,体现了循序渐进,滋润渗透的编排原则。[2] 从低年级单篇分布到高年段单元主题编排,选文逐步多元。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教学,也逐步从整体感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要素学习,进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梳理教学点时就要兼顾课文内容和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以求达到“文道统一”。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加工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在形式上这篇文章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毛主席收到前方电报,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内心十分悲痛;第二部分则是毛主席对于爱子遗体是否归葬问题内心的纠结,最终做下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决定。体现的是一位普通的父亲面对丧子之痛时的悲痛惋惜和一位卓越革命领袖的伟人胸襟。文章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有许多有价值的可挖掘的教学要点。根据“言意兼得”的阅读指向,则应主要集中在“分别概括课文两部分的内容”和“找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亦即课后思考练习题前两题。
概括课文两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将两部分内容进行串联则需要依据文本更灵活地组合文章。如抓住两封电报,一封是电报的完整呈现,另一封则是秘书口述。对比两封电报质疑“电报内容的异同”“书面表达与转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梳理文章背景事件,奠定课文基调。“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是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课表达方法的重点。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不可能一一分析一一述说,关注典型例句,关注细节描写、关注容易被忽视的语句。如第一部分“‘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皱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第二部分所想和所说的两句话可以作为品析重点,结合多种品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到其他语句中。
还需注意到,文章大篇幅刻画的是面对爱子的离去,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伤悲。对于伟人胸襟的描绘着墨不多,却极致精准。第二部分若有所思自言自语的话到第二天浸满泪水的电报上的回话,寥寥几笔,一个克己奉公,以天下为家的领袖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储备等是不容易理解的,这里就需要对文本进行一些深加工。如补充主席的诗词或资料,使学生对领袖精神有更丰富和直观的理解。
二、基于生本,围绕生本,落实“双线组元”
统编教科书“双线组元”的课程编排体系,语文要素是骨架,课文是血肉,其灵魂是立德树人,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3] 教材的编排是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高年级的很多语文要素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教学时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回顾这些旧识,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探索“未知”,以新知补充旧识。从而能够积累语文要素,习得语文知识、阅读技巧等,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升华。
《青山处处埋忠骨》处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下册,同样一个涉及革命文化题材的单元,已经学习了“从人物分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学中导入环节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相关的知识。在品析人物内心时,首先放手让学生去圈画批注,再在小组合作中整理完善,接着由学生自主汇报和补充。大体上学生能用文章字里行间体会到一位父亲的丧子之痛,之惜,之悔。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这一角色是如何表达对子女的爱的,引导学生运动一些描写方法表现自己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的爱。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实现共鸣。
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学生们的共情除了要基于历史史实,搜集相关内容的历史故事外,还应该紧跟当下,在身边寻找素材。如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时,除了收集一些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事例,英雄事迹外,还要结合当下搜集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尤其是那些在自己的岗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依据学情,围绕学生。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动学生自主地去搜集探索、总结提炼,才能最终做到语文要素的落到实处。
三、发挥师本,审慎师本,点拨“关键之处”
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作为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除了在文本、生本上下足工夫,教师还应在发挥自身的优势,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等方面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全面引导学生的学习,充分链接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充实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的体系,让学生在串联起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教师在点拨引导时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文本和生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或思想教育课。要充分发挥师本作用而不过度,就要做到以下几个“不”:
1. 不刻意拔高错解读。革命文化题材作品的教学目标设置要更注重适切性。过高的目标,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目标容易陷入到灌输式、说教式的桎梏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实际学情。教师要尊重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尊重实际和历史,切忌曲解和误解文本。
2. 不离开语言喊口号。学生的情感生成是循序渐进的,程式化的总结受到了什么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往往是机械化地跟着教师的思维空洞地喊口号。要让情感一步步积淀,教师应该循序善诱,层层推进。如在理解毛主席最终决定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时,可以设置情境指引—
师:毛主席或许想到了为了民族大义的林则徐,想到了那句—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毛主席或许想到了踌躇满志的王昌龄,想起他的豪言壮语—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毛主席或许想起了一生爱国的陆游,想起那令人动容的—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一个个,一代代,一幕幕……这么多的英雄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不曾被我们忘记。主席思虑至此,艰难而坚毅地做了这样的决定—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 不过度拓展走形式。革命文化题材作品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很多老师选取了大量的拓展材料来补充背景知识、进行拓展阅读、实践读写结合。教师要注意材料与文本的联系,不要流于形式。如在读写结合时,结合 1959 年春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前往朝鲜为毛岸英扫墓一事,想象她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总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学习是一个全面整体的课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确实做到“言意兼得”,实现“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
[2] 陈先云 . 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 [J]. 小学语文,2017(12).
[3] 叶淑洪 . 落实“文道统一”,传承“红色基因”——统编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J]. 教学研究,2020(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