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究

作者

周海雲

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 516600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挑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亟需探索更能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具有开放性、争议性、现实性的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讨论、理性思辨等方式获得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 Π[1]0 。此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社会化讨论中主动建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方式。

一、议题式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议题,避免过于复杂抽象的概念,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把握核心问题。议题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如环保意识培养、网络伦理规范、社会公平正义等话题,引发学生共鸣。设计需具备开放性与争议性,允许多元观点碰撞,避免简单灌输式结论。议题应具备综合性,涵盖道德判断、法治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多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认识自己”为例,教师应当设计青少年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平衡议题。情境导入阶段,播放关于青少年自我认知偏差案例视频,如过度自我否定或盲目自信导致的典型事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问题提出环节,设置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平衡个人特质与社会期望?观点碰撞阶段,学生分组讨论自我认知边界问题,区分完全自我中心、社会认同、平衡发展等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途径正确认识自己。

二、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与实施

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与实施强调多元互动,构建民主平等讨论环境。讨论法作为核心方法,可灵活运用小组讨论、辩论赛、圆桌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培养民主协商精神。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适时提问,推动讨论深入,避免表面化倾向。善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呈现材料,利用网络平台扩展讨论空间。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事例引发思考,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师应当选取现实生活或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背后道德法律问题 [2]。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安全与自由平衡议题。准备阶段,教师搜集青少年日常生活安全隐患案例,如网络交友风险、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现象;课堂实施可采用案例分析 - 角色模拟 - 安全预案制定三段式教学策略:展示青少年安全事故警示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开展角色模拟活动,将班级分为风险评估组(识别安全隐患)、应对策略组(提出防范措施)、权益保障组(平衡安全与自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来分析案例,从法治角度思考安全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第三环节转为安全预案制定,学生角色转换为校园安全委员会成员,讨论制定《青少年日常生活安全指南》,从实践层面提出保障日常安全的措施 [3]。

三、议题式教学问题分析与优化

(一)议题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往往按照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平铺直叙,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单向知识传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在评价方式上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注重知识记忆而非能力发展 [4]。相比之下议题式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主动探究者,教师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思辨性的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辨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二)当前议题式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 教师专业素养层面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确,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必要的引导技巧和组织能力 [5]。具体表现为:议题设计能力不足,选择的议题要么过于简单缺乏争议性,要么过于复杂超出学生认知水平;课堂引导技能欠缺,不能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导致课堂讨论流于表面或偏离主题;价值引领能力不强,在多元观点碰撞中难以适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2. 学生参与层面的问题

学生参与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性格外向、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主导课堂讨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缺乏表达机会;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困难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容易情绪化表达或人云亦云,影响讨论质量。

3. 评价体系层面的问题

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和价值认同;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无法及时反馈学生成长轨迹;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教师一人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及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标准过于简单,难以捕捉议题讨论中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动态变化;评价结果应用不足,未能有效转化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三)议题式教学优化策略

1.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建设

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形式,邀请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分享议题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案例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分析典型教学案例,提升议题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举办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构建分层递进议题库

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构建分层递进的议题库。七年级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为主,如认识自我、诚信做人等;八年级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如网络伦理、环境保护等;九年级聚焦国家发展和国际视野,如依法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每个议题都配套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材料和评价标准,实现因材施教。

3.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设计学生自评量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建立同伴互评机制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制定教师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表达能力等多个维度;引入家长评价,形成全方位评价网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轨迹。

结论:议题式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重要方向,通过精心设计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具备现实意义议题,运用多元互动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中应注重解决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学生参与不均衡、议题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课堂组织、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推动议题式教学理念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刘文章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的应用探索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05):76-78.

[2] 盛琳.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析[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2025,11(15):58-60.

[3] 张正阳 .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7):24-26.

[4] 张学智 .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7):27-29.

[5] 何芸琪 .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C].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 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 昆山市葛江中学 ,2025:46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