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玉米平衡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分析

作者

于晓东

黑龙江省甘南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中心162100

中图分类号:S435

0 引言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吃饱饭”具有重要价值,故而“三农”问题一直备受重视且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与研究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全面地覆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但其中的主要内容为种植业。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拥有较大的种植米面积,能够全面地应用在工业加工、食用、种植、饲养等,玉米产量的平稳能够为农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主要研究了吉林省玉米平衡施肥及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对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的潜力具有现实性意义,对于防范病虫害降低玉米的产量具有理论性意义。

1 玉米平衡施肥技术概述

1.1 平衡施肥的内涵

顾名思义,玉米平衡施肥指的是结合玉米作物的具体需求,平衡各项营养元素,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玉米品质,提升玉米的总产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细致地理解玉米平衡施肥:

首先,平衡各个生育期效果:保证在玉米作物的生长全过程的均衡营养,结合吉林省的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宜的玉米品种,并通过平衡施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玉米作物的总产量;其次,平衡养分,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钾、磷、氮等肥料的需求量有所不同,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状况均衡施肥,满足玉米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再次,正确把握肥料的类别。随着时代的发展,可应用在玉米种植方面的肥料多种多样,如生物肥、化肥等,需要谨慎使用并将各类肥料均衡应用,保障玉米的成长需求;最后,保证施肥方式的均衡性。科学平衡口肥、底肥、补肥等多元化的施肥手段。

1.2 针对玉米作物平衡施肥的原则

工作人员需要以玉米的土壤状况、生长特征以及对养分的切实需求等为依据推进平衡施肥措施。

第一,施肥的距离与深度应该参照根系特征决定。相比于其他吉林省地区的农作物,玉米具备根系发达、植株高大等特征,主根系一般能够分布在横向 0-20cm 、纵向 0-40cm 的土层之中,根系在不同发育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发育的前半程,以浅层根系吸收养分为主,而在后半程则以 10-20cm 范围内的根系为主要吸收养分的位置,故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各个阶段根系发展的差别科学施肥,例如,在需要在 15-20cm 处深施玉米基肥,能够让根系更好、更快地吸收更多营养,而且,需要对横向根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把控,一般来说横向的植株距离需要控制在 10cm 左右;第二,切实考量土壤的情况与肥料的特征。玉米在生长周期内需要科学比对硝态氮与铵态氮,在相同含量的状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并使用后者。此外,如果土壤呈酸性则应该选择碱性肥料,如尿素、碳酸氢铵等;沙土地则应该选择不容易挥发的尿素、哨酸铵等肥料,以此应对土壤自身保肥、保水能力不足等劣势;第三,工作人员需要差异性对待各个时期的施肥需求。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个生育周期的玉米的特征,并按照作物的需求完成施肥,施好基肥、轻施苗费,重施粒肥,巧施穗肥,而且需要谨慎把握施肥时间和数量,不宜过多、过少、过早、过晚。

1.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玉米施肥工作中,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技术,能够针对玉米生长的切实需求,结合土壤实际的肥力状况,巧妙地应用平衡施肥法,让玉米能够在均衡营养下达成健康成长的需求。通过实践调研可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推进、落实平衡施肥技术的前提与关键,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全面、系统地施肥依据与参考,促使施肥作业的科学性、严谨性更强。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手段

2.1 建立完善的玉米病虫害监测系统

在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工作中,吉林省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价值,结合本区域土地的实际状况与种植玉米的规模,采购并安置数量充足的监测设备,从而保障病虫害监控体系的健全性与完善性。重点监测病原菌、靶标害虫,并充分借助气候监测设备,时刻监测温度与湿度,并精准识别病虫害的具体状况,判断后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应对手段,从而全面强化监测系统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仅如此,在搭建病虫害监测系统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与田间普查技术,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环境的帮助下,结合普查的数据结果,提前预测、精准分析潜在的病虫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为防止玉米病虫害问题提供更强的监测系统。

2.2 优化病虫害防控手段

对于吉林省的玉米种植而言,针对病虫害的首要防控理念便是“以预防为基准,科学结合防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以该理念为指导,制定更加科学、适宜的病虫害防控手段,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切入:

首先,农业手段。该种措施的操作较为简单且能够广泛应用。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切入点,科学地选择具备较强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并有效处理处理已经被病虫害所侵袭的植株。当植株被病原菌和靶标害虫所迫害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此类植株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其带出农田,并在远离农田出集中销毁,谨防其殃及到其他植株。其次,选用物理设备完成防治工作,该种方式具备较大的操作空间与较强的针对性,对于防治部分特殊的病虫害具有显著作用。比如,针对白蛾、玉米螟等害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有效诱捕,对于蚜虫可以选择黄色板进行诱捕;再次,生物技术防治,该种手段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生物天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吸引菌、害虫等的天敌来最大限度地缩减其生存空间,从而有效控制并缩减病虫害的总数,例如,喷施核型多角病毒能够有效低于斜纹夜蛾;另一方面则是生物基因技术,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转基因作用抢护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虽然尚未研究出抗病的转基因玉米,当该种手段拥有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和极为广阔的发展前途;最后,化学药物的应用。在当前时代,在玉米病虫害防治空座中,效果最突出且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手段便是化学药物手段。在玉米害虫发展到一定的范围与程度时,可以通过化学药物的喷施方式抑制病虫害问题,但是,在该进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适量、适度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对微生物的伤害较弱、对环境危害较轻,且针对性极强的化学药物,并在病虫害较为严重且形成势头时,利用无人机完成化学药物的喷洒工作,推进系统防治的目的的达成。

2.3 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手段

第一,纹枯病。纹枯病在发病后能够限制玉米对养分的吸收,从而严重制约了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作物一旦感染该类病害,便可能直接引发玉米植株的死亡,极严重缩减玉米作物的整体产量,又对玉米的经济效益造成负面影响。故而,需要选择适合、恰当的方式有效防治玉米纹枯病。具体来说,在玉米作物遭遇纹枯病的侵袭之前,便可以喷施多菌灵,加以预防,用药物完成灭菌工作;第二,防治黑粉病。一般情况下,黑粉菌会寄生在玉米种子之中,如果在开始种植之前并未对种子进行筛选、搅拌等工序的处理,便容易引发玉米黑粉病。

面对该病菌,防治的手段为科学选中和科学拌种,具体来说,便是在玉米种植之前,将粉锈宁与种子搅拌均匀,将玉米种子中潜在的黑粉菌有效消除。在玉米种子的选择上,也尽可能的选择具备较强抗菌能力的品种,最大限度地缩减黑粉病的发病率。不仅如此,工作人员需要在玉米成熟发育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处理周边的杂物和秸秆,为玉米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降低病菌的滋生概率;

第二,防治玉米小斑病。吉林省的夏季拥有极高的温度和湿度,玉米小斑病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故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强化田间作业,定期为农田进行排水、通风等处理工作,才能够缩减发生玉米小斑病的概率,而且,在种子选择过程中,也应该预先选择能够有效抵御小斑病的玉米品种;

第三,防治粗缩病。对于吉林省玉米种植而言,粗缩病的发生概率较高且危害性极强,在出面阶段便容易出现。故而,工作人员需要从拌种开始遏制该疾病的出现,可以选择 50辛硫磷乳油进行拌种,对粗缩病进行有效防控,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尽量比来飞虱传毒的高峰期,将播种的时间稍稍延缓,从而有效降低病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2.4 主要虫害的防治手段

第一,玉米螟。玉米感染玉米螟的主要症状是,其为展开的心叶和叶肉被玉米螟取食、蛀食,导致花叶现象。在玉米抽穗之后,玉米螟会蛀空茎杆,导致雌穗无法健康发育,最终缩减玉米果实的总产量。不仅如此,被玉米螟蛀过的位置极容易折断,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减产问题。在具体防治工作中,首先,通过燃烧、粉碎、封存有虫秸秆的方式,将越冬即将羽化的幼虫消灭,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螟的基数;其次,利用药剂达成防治目的,通过“三指一撮”的方式,以每亩 2 公斤的用量浇灌 1.5% 的辛硫磷颗剂或者 3% 呋喃丹颗粒剂,能够有效达成防治玉米螟的效果;最后,生物防治手段,在心叶中期,将白僵菌粒剂撒施玉米作物中,也就是将 5 公斤的煤渣和 500 克含菌量为 50-500 亿的白僵菌孢子粉搅拌均匀个,并在玉米的心叶处撒施。也可以在玉米地中防治赤眼蜂,当玉米螟的幼虫达到 20% 的羽化率时,可以在玉米地中防治赤眼蜂,一般为每亩地防治 5-10 个放蜂点,共有蜂量为 15000-30000 头;

第二,粘虫。由于粘虫拥有较杂的食,但是特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导致玉米一旦感染便会被啃咬叶片组织,并呈现于叶片缺刻,严重时会将所有叶片吃光,只剩下玉米杆,而已经成长好的玉米穗也会被啃噬、咬断。在具体防治中,可以在秋冬即将收获粮食时在周遭喷施 25% 敌百虫粉,并用药带对其进行封锁,在粘虫 3 龄以前,可以以每亩 15-45 克的 20% 杀灭菊脂乳油与 50 公斤的水兑匀并以喷雾的形式喷洒,达到防治效果。同时,也可以在低龄幼虫阶段,用灭幼脲1-3 号200PPM 进行粘虫的防治,该种手段防治率能够达到 95% 左右,而且对粘虫的天敌无害,较少的用量也不会污染环境。

3 结语

玉米平衡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准施肥,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需求,能显著提升玉米的抗病虫能力和整体生长状况。在施肥过程中,应注重基肥的施用,并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同时根据玉米生长情况适时追肥。此外,针对玉米常见的灰斑病、锈病、花叶病以及玉米螟、玉米蚜等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在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中,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土壤状况及玉米生长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同时,注重生态平衡,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平衡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有望实现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雅丽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3(04):49-51.

[2] 许飞飞 ; 连蔚然 ; 秦慧敏 ;. 玉米施肥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J]. 种子科技 ,2022(14):76-78.

[3] 罗亭. 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防治措施应用 [J]. 农民致富之友,2023(9):3

4] 陈胜斌 .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 [J]. 广东蚕业 ,2022,56(1):3.

[5] 张春丽 . 玉米平衡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3(14):61-6

[6] 马占飞 . 玉米平衡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05):220-222.

[7] 段永杰. 玉米施肥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农业科学,2022,(08):3.

[8] 尹艳辉 . 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J]. 江西农业 ,2021,(22):2.

[9] 江南 ; 段海洋 ;. 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J]. 农家参谋 ,2020(19):89+105.

[10] 魏庆国 ;. 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