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作者

曹磊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职学生群体因特殊成长背景、学习环境转变、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心理危机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学生个人发展还威胁校园安全稳定,文章从心理健康视角出发,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特征,探讨科学识别评估方法提出系统预防教育策略,构建有效干预处置机制,希望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高职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

教师应构建多维观察指标体系包括情绪波动、行为改变、学业表现以及人际互动等方面。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出勤率下降、课堂参与度减少、作业质量明显下滑等异常表现,宿舍管理人员可留意学生作息规律变化、自我封闭倾向加剧、与舍友关系恶化等情况,辅导员则需密切关注学生情绪低落、言语消极、兴趣丧失等警示信号。建立科学筛查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采用抑郁焦虑量表、应激反应量表、自杀意念评估表等专业工具来精准识别高危群体。

完善预警分级系统,根据危机严重程度将学生划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紧急干预三个层级,实施分类管理。组建专业评估团队由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学工人员共同参与,通过个别访谈、行为观察、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心理状况,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重视同伴互助网络建设,培养学生互相关爱意识,发挥朋辈力量及时发现危机信号,评估过程中应秉持专业、保密原则,尊重学生隐私创造安全信任氛围促使学生真实表达内心困扰。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识别评估系统,能够实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教育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教育先行”原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预防体系。教师需要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开设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以及生涯规划等专题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开展丰富多彩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月、朋辈辅导计划、心理剧比赛以及团体辅导工作坊等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心理成长。构建多元化宣传平台,利用校园网站、公众号、心理健康知识栏等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求助障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念。重视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针对新生、贫困生、学业困难生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心理辅导,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加强教师心理素养培训提升辅导员、班主任识别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能力,构建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还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学生乐观归因、理性思考、情绪管理等核心心理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心理健康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便捷自助服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压力情境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应对能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户外挑战和团队协作等体验式学习锻炼意志品质,推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指导,减轻发展焦虑。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培养学生自助互助能力,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并积极面对困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从哲学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心理—学业—就业—家庭多维支持网络,开展危机应对技能培训教授学生识别危险信号、寻求专业帮助等实用技能,定期评估预防教育效果,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工作策略。强化制度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配备专项经费人员确保工作持续开展,通过系统预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挫折应对能力,提升心理弹性从源头上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置

完善危机干预流程,制定详细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反应迅速、处置有序,组建专业危机干预团队,包括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演练,提升团队应对各类危机能力。采用分级干预策略针对轻度危机学生,以个别咨询为主,辅以团体辅导帮助其调整认知、缓解情绪。对于中度危机学生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辅助治疗,必要时联合精神科医师共同干预,对于重度危机学生应立即转介专业医疗机构,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重视危机后续跟踪辅导定期回访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防止问题复发,完善资源支持系统建立 24 小时心理热线,设置心理咨询室提供便捷心理服务渠道,与校外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危机干预资源网络。

危机干预处置过程中应注重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结合,全面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强化早期识别干预通过朋辈支持系统、教师预警机制等多渠道发现潜在危机信号,建立危机评估标准化流程运用结构化访谈、风险评估量表等工具客观评估危机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危机采取差异化处置策略。重视沟通技巧采用积极倾听、共情理解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运用危机干预理论模型如认知行为干预、解决问题疗法等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结构,关注危机学生家庭支持系统必要时开展家庭辅导,改善家庭互动模式。注重环境调整,必要时协调学业安排减轻外部压力,建立危机干预督导制度确保干预质量,加强学生安全保护制定自伤自杀风险防范措施,妥善处理危机公关避免负面舆论影响。完善危机档案管理详细记录干预过程与效果,开展危机后成长辅导帮助学生从挫折中获得成长,关注干预人员心理状况防止职业倦怠,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干预处置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危机影响范围促进危机学生康复,提升学校心理危机管理水平。

结论: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协同参与多措并举,通过建立科学识别评估机制,构建全方位预防教育体系,完善专业干预处置流程,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提升危机应对效能。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应加强心理危机探究,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预防干预模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琦 , 王鑫兴 , 杨光 . 网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干预策略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09):40-42.

[2] 王垒 . 安全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5,35(04):260.

[3] 王莎 , 李苗苗 .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J]. 人生与伴侣 ,2025,(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