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水谣》的音乐性内容研究

作者

郑宇阳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一、《黄水谣》悲壮的基本情绪

《黄水谣》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乐章。其情绪悲壮主要体现在对黄河两岸人民生活变迁的描绘上。乐曲前段旋律抒情、流畅,描绘了黄河边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平静生活的美好画面。随着旋律的发展,日军侵略使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音乐情绪转为沉重、悲愤。它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展现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如泣如诉的旋律体现了人们背井离乡的悲痛,也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哀伤。

1. 悲痛凄凉的旋律

《黄水谣》的旋律非常有表现力。它的开头部分比较舒缓、优美,以平稳的节奏来描绘黄河之水的奔腾不息和黄河边百姓安宁美好的生活。旋律线条流畅,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看到了在广袤的黄河流域,人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一片祥和的景象。当表现悲痛凄凉情绪时,旋律的节奏开始变得沉重、缓慢。音程的跨度也会适当拉大,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张力。

2. 宽广沉重的节奏

《黄水谣》的宽广沉重节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节拍变化:歌曲采用了 4/4、2/4 两种节拍的转换来体现节奏的变化。如前奏部分为 2/4 拍,速度缓慢,进入 B 段后变为 4/4 拍,这种节拍的转变使节奏更加稳定、宽广,增强了沉重感,便于表达悲愤的情绪.

音符组合与节奏型:在节奏型上,运用了多种音符组合。如 A 段使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合,节奏相对平稳,描绘出黄河边人民曾经的平静生活。而到了 B 段,右手采用三连音弦震音、柱式等作为核心伴奏音型,三连音的使用使节奏产生了阻滞感,增加了情绪的紧迫感和沉重感.

速度处理:整体速度较为缓慢,特别是在B 段,缓慢的速度配合宽广的节奏,充分展现出人民遭受苦难后的压抑、悲痛以及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使沉重的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力度变化: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来突出节奏的宽广沉重。如在表现鬼子侵略后的凄惨景象时,会使用较强的力度来强调重音,增强情感的表达,随后又会减弱力度,表现出人民的无奈和悲痛,这种力度的变化使节奏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3. 强弱对比明显的力度

在《黄水谣》这部作品中,强弱对比非常明显,这样能把不同的情绪展现出来。在第一部分,描述黄河奔腾和人们美好生活时,用了比较强的力度,让你能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和喜悦。

二、《黄水谣》有序的中国近现代音乐风格体系

《黄水谣》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它是中国近代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混声或女中音独唱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1. 规范有序的曲式结构

《黄水谣》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ABA'),这种结构规范有序。

A 段(呈示段)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比较平稳。它以舒缓的节奏和清新的旋律描绘了黄河两岸人民美好的生活景象,就像是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例如,旋律的线条比较平滑,音程跨度相对较小,给人以平和、亲切的感觉,让听众仿佛看到了在黄河边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百姓。

B 段(中段)与 A 段形成鲜明对比,情绪上变得沉重、悲愤。旋律的起伏增大,音程跨度也变大,节奏变得沉重而迟缓,仿佛在诉说着日本侵略者带来的灾难。和声上开始使用减七和弦、减三和弦等不和谐和弦,制造出紧张、冲突的音响效果,生动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A’段(再现段)是 ΔA 段的变化再现,它在保留 A 段部分旋律特点的基础上,情绪更加凝重、凄凉。

2. 与民歌结合的中国近现代歌曲的创作手法《黄水谣》与民歌结合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旋律取材: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民歌的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A 段旋律线条平滑,音程跨度小,节奏平稳,呈现出类似民歌的质朴与流畅,让听众感受到黄河边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

调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如宫调式、徵调式等,增强了歌曲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使其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展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歌词特点:歌词具有民歌般的质朴与直白,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人民的生活遭遇变故后,使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自然,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黄水谣》英雄性的精神特征

《黄水谣》在美学表达上强调了情感的真挚流露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歌曲在展现战争的残酷本质之余,也歌颂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斗争,体现了在艰难环境中追求光明、在痛苦中孕育希望的主题,这种统一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艺术内涵,也使其具有了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1]

1.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黄水谣》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愤怒中的反抗:歌曲中“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等歌词,以悲愤有力的控诉,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激励着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传承中的坚守:《黄水谣》作为《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黄河在歌中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它的奔腾不息寓意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坚守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

2. 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在歌词方面,它先是描绘了黄河两岸人民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从旋律角度讲,在描绘战争苦难的部分,旋律的沉重悲愤其实是一种情感的铺垫。

在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层面,《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作品的主题是抗日救亡,《黄水谣》中对黄河儿女所遭受苦难的刻画,能让人们感受到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为了守护民族文化和人民生活,大家需要拿起武器抗争的豪情壮志,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中。

四、结语

《黄水谣》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手段,传递了民众的情感和对战争的深刻体验,为身处战乱中的人们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信仰的支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动人的力量。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艺术创作的坚定意志,也反映了音乐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2]

参考文献

[1] 杜柏霄 . 抗战语境下音乐的艺术性分析与美学性表达——以《黄水谣》为例 [J]. 中原文学 ,2024(20):15-17.

[2] 沙梦姝. 试析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表达— —以声乐作品《黄水谣》为例[J].黄河之声 ,2024,(14):154-157.

[3] 邱琳琳 . 浅析声乐作品《黄水谣》演唱中的情感诠释 [J]. 黄河之声 ,2018,(19):30.

[4] 李玉婷 .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J]. 艺术家 ,2017,(09):79.

基金资助:2025 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津派文化研究专项《天津红色主题皮影创作的发展与当代传播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码为 :TJJWO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