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

作者

龙锐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618300

引言​

道路桥梁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具有施工周期长、作业空间分散、技术复杂度高的特点,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工程建设效益。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向山区、跨水域等复杂区域延伸,深基坑坍塌、高空坠落、起重机械事故等安全事件频发,暴露出风险评估针对性不足、防控措施碎片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与系统性防控体系,既是破解施工安全难题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行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1.1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定义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是指在道路、桥梁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中,因人员操作、机械设备、环境条件、管理机制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程延误或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组合。其核心特征包括高风险性、动态性、连锁性。与一般建筑工程相比,道路桥梁工程的线性分布特征和结构复杂性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需通过系统性管理实现风险可控。

1.2 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评估理论是识别、分析和评价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论基础,核心在于将模糊的风险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决策依据。风险识别理论:依托因果分析图法和工作分解结构(WBS)法,通过梳理施工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源,建立 “风险因素 - 事故类型” 关联模型。风险分析理论: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定性分析适用于风险初期筛查,通过经验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定量分析则通过数据建模计算风险概率与后果值,例如采用蒙特卡洛模拟预测深基坑坍塌的概率区间。风险评价理论:基于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划分为 “低、中、高、极高” 四个等级,结合工程实际设定可接受风险阈值。

1.3 防控体系理论

防控体系理论以 “预防为主、系统防控” 为核心,为构建全流程风险管理框架提供支撑。系统论:强调防控体系是由组织、制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需协同作用。预防为主理论:主张通过事前干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而非事后补救。动态管理理论:认为风险随施工进度和环境变化而演变,需建立实时响应机制。

二、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2.1 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因素识别需覆盖工程全周期与多维度场景。从施工阶段划分,准备阶段易因勘察数据失真导致设计方案缺陷,或设备进场未通过载荷测试埋下机械隐患;基础施工阶段面临深基坑边坡失稳、桩基钻孔偏斜引发的坍塌风险,以及地下管线误损导致的次生事故;主体结构施工中,高空作业平台坠落、挂篮悬臂施工时的倾覆风险、起重机械吊装失衡等问题尤为突出。收尾阶段则因临时设施拆除违规操作、场地清理时的物料堆放失稳产生风险。从风险类型分类,人员风险体现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安全培训缺失导致的操作失误;机械风险包括老旧设备超期服役、维护保养不到位引发的故障;环境风险涉及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露天作业的影响,以及山区施工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管理风险则表现为安全责任制虚设、隐患排查流于形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等。

2.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科学性 - 可操作性 - 动态性原则。一级指标划分为人员、机械、环境、管理四大类,每类下设二级指标:人员风险包含 “特种作业持证率,安全培训考核通过率,违章作业次数。机械风险涵盖设备年检合格率,故障停机时长,防护装置完好率。环境风险纳入极端天气预警响应速度。地质灾害监测频率,周边建筑物沉降值。管理风险设置安全经费投入占比,隐患整改闭环率,应急预案演练频次。

2.3 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应用

采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 + 风险矩阵” 的组合模型。先通过模糊评价将定性指标量化,再结合风险矩阵确定等级。以某跨江大桥主塔施工为例,选取塔吊吊装作业场景:计算得出 “人员操作失误” 风险概率 0.25、后果严重度可能致 3人以上伤亡,对应风险值,落入 “极高风险” 区间。实践中,结合 BIM 技术可视化风险分布,在模型中标记高风险区域,并联动物联网监测数据,如风速传感器实时传回 >10 级风信号时,自动触发吊装作业暂停指令,实现评估结果与现场管控的动态衔接。

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3.1 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体系构建以 “风险可控、事故可防” 为核心目标。短期旨在显著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尤其是恶性事故的出现;长期则致力于培育 “全员参与、全程管控” 的安全文化,推动风险防控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过程需遵循三项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强调在施工前通过全面勘察与方案优化规避风险,而非依赖施工中的应急处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企业总部、项目部与施工班组的三级责任体系,确保各层级在风险防控中各司其职。动态适配原则,根据工程不同施工阶段的特点调整防控重点,使防控措施与实际风险状况相匹配。

3.2 防控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防控体系采用 “四层三维” 框架,整合组织、制度、技术与教育四大要素:组织保障层:设立由项目核心管理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监督小组,并将基层班组长纳入防控网络,形成覆盖全项目的管理体系,确保风险防控指令能够有效传达与执行。制度规范层:构建 “1+N” 制度体系,“1” 为统领性的《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总则》,“N” 包含各类专项操作规程、检查标准及奖惩办法,通过制度明确各环节的安全要求与责任界定。技术支撑层:融合 BIM技术与物联网应用,在数字化模型中预设风险参数,同时接入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对施工过程中风险的动态感知与预警,为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培训层:实施 “三级教育 + 场景实训” 模式,针对新工人开展基础安全培训与风险认知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演练,确保所有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与操作能力。

3.3 关键防控机制

动态监控机制:建立 “日巡查 + 周评估 + 月总结” 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每日对施工现场进行风险排查,每周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调整防控策略,每月对防控效果进行总结与改进,确保对风险的持续关注与及时响应。隐患闭环机制:采用 “红黄绿” 三色标识对隐患进行分级管理,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整改时限与验收标准,形成 “发现 - 处置 - 验证” 的完整流程,确保各类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整改。应急响应机制:组建具备专业救援能力的应急队伍,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定期开展跨部门应急演练,完善事故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结语

本文围绕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展开研究,明确了风险因素分类,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与量化模型,设计出 “四层三维” 防控框架及关键机制。研究弥补了现有体系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但评估模型主观性及复杂场景适用性需完善。未来可结合 AI 技术提升风险预测精度,推动防控体系智能化,为行业安全管理提供更优解。

参考文献

[1] 杨鹏鹏 .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风险管理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05):127-129.

[2] 王飞 . 新建桥梁施工对近距离既有隧道的影响及安全风险评估 [J]. 交通世界 ,2020,(15):72-73+86.

[3] 张冬冬 . 桥梁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 [J]. 交通世界 ,2020,(07):130-131.

[4] 何少伟 , 杨静 , 崔祎 . 桥梁工程安全风险及管理对策分析 [J]. 工程与建设 ,2023,37(04):1339-1341.

[5] 王 斌 . 公 路 桥 梁 施 工 安 全 风 险 控 制 技 术 研 究 [J]. 运 输 经 理 世界 ,2021,(0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