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作者

包禹强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618300

引言

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通行效率与安全。软土地基因自身特性,易导致道路沉降、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因此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完善软土地基处理的理论体系,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为工程技术人员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降低工程风险,节约成本,保障道路工程的稳定与安全。

一、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特性及危害

1.1 软土地基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软土地基的物质组成以细颗粒为主,黏粒和粉粒占比较高,同时常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这些物质的组合决定了地基的基本属性,有机质的存在会进一步降低地基的力学性能。其结构多呈现絮状或蜂窝状,颗粒间的连接松散,孔隙分布不均。这种结构使得地基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颗粒易发生相对位移,导致整体稳定性变差,难以承受较大荷载。

1.2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天然状态下含水量高,孔隙比大,这使得地基整体显得疏松,密实度低。在力学性质上,其承载力低,难以满足道路工程对地基的承载要求,且压缩性高,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抗剪强度低,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滑动等失稳现象。渗透性质方面,由于颗粒细密且结构特殊,软土地基的渗透性差,水分难以排出,导致地基的排水固结过程缓慢,影响工程进度和处理效果。

1.3 软土地基对市政道路工程的危害

软土地基容易引起沉降,其中有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等。由于道路沉降可造成道路整体高程降低,从而影响道路与附近道路衔接;路面不均匀沉降会造成路面起鼓、开裂,影响路面结构整体性,严重的可能会使道路结构整体崩塌,如基层松软、路基不稳等,既缩短道路的使用期限又会影响行车安全,增加道路的养护维修难度和费用。

二、市政道路工程常见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 置换法

置换法:就是置换部分或者全部软土来改善软土地基。最常采用换土垫层的方法,先将软土地基一定深度的软土进行挖除,然后填入一定强度的材料,再进行压实形成垫层。采用的材料有砂、石、灰土、素土等,垫层能够承受上部荷载,从而降低地基沉降。挤淤置换法是外力挤出软土。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指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快排水固结以增强地基强度的方法,堆载预压法就是在地基上进行堆载,施加载荷增大地基的附加应力,地基的孔隙水得以排出,土体会进一步密实。地基的堆载过程是需要分阶段进行的,从而保障地基不出现失稳。真空预压法是指应用真空技术装置在地基内营造出负压的环境,使得地基土体内的水分向地基的排水管道进行移动,最终完成排水固结的过程。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法则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从而在短期内达到理想中的固结效果,它主要适用于对工期进度要求较为紧迫的工程中。

2.3 复合地基法

复合地基法是通过在软土中设置增强体,与原地基土共同分担荷载,构成复合地基,包括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碎石桩法。深层搅拌法:把固化剂注入软土内并进行搅拌,使软土与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的强度的柱状体。依据固化剂的存在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浆液搅拌与粉体搅拌两种。高压喷射注浆法:借助高压喷射设备把固化剂喷入软土内,对土体产生冲击、切割作用并搅拌,形成固结体。碎石桩法:应用振动或冲击方式把碎石打人软土内形成桩体,可对地基承载力与排水性能提升。

2.4 加筋法

加筋法就是利用加筋材料的抗拉性能改善地基的力学性状。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法是指将土工织物、土工格栅铺设到地基中,在土工织物、土工格栅与土体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来约束土体变形,提高地基的整体性。在铺设材料时要保证材料铺设的平整以及连接紧密。加筋土挡墙法就是在软土地段路基上修筑挡墙时,将加筋材料埋设在填土中与填土共同起到稳固挡墙、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适合用于道路边坡或路堤工程。

2.5 其他处理方法

冻结法是采用人工制冷使软土中的水结冰形成冷冻帷幕,利用冻土的强度高和透水性小的临时性强的优点加固地基,等主体结构完成,停止制热降温,冻土融化后,适用于对地基有临时要求的工程。注浆法是向软土地基的空隙内注入一定化学胶结型浆液,待浆液凝固后堵满空隙,胶结土颗粒,提高土体强度和整性,可根据地基的不同选择不同浆液类型和注浆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3.1 技术性能对比

置换法的技术特点是能够对地基表层的浅层软土进行快速地改良置换材料,直接地提高了地基表层承载能力,沉降控制效果较好,但对地基深层软土的处理效果较差;排水固结法是通过土体排水达到地基强度的固结增长过程,沉降控制效果持久,可以有效控制工后沉降,但其整体地处理周期较长,对地基的均匀性要求相对较高;复合地基法是能够有效增加地基与增强体之间共同工作的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其可以对多种深度范围的软土地基进行复合地基的改良处理,对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总体效果较为稳定,其深层搅拌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的整体改良性能更好,碎石桩法则在排水和承载相平衡方面较佳。

3.2 经济成本对比

置换法的成本与置换深度及材料用量相关,较浅的置换处理材料运输及压实等成本低,随着处理深度的加大,开挖难度增加,成本增多,特别是对于需要远离处理位置进行材料调配运输置换时,降低其经济效益优势。排水固结法的堆载预压法材料价格低廉,但长期堆载费用则会增加额外场地成本支出;真空预压法设备较为昂贵,但后期设备维护费用较少;联合预压法需考虑两种工艺所增加的成本叠加。复合地基法的成本由于增强体不同的类型而具有差异,碎石桩法材料价格相对低,深层搅拌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材料为固化剂,量大,价格较高。

3.3 适用条件对比

置换法适合于分布浅、厚度较均的软土区域,对邻近环境的影响较轻,适合场地较宽、材料充足的相关应用;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对沉降控制较严格软土地基的是排水固结法,对堆载空间要进行考虑,对低渗透性软土地区更为适用的是真空预压法,其不受堆载高度的限制。复合地基法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深层搅拌法较适用淤泥质黏土等细粒软土地基;较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可穿越障碍物的为高压喷射注浆法;碎石桩法适用于含砂率较高的软土地基。

3.4 优缺点对比

置换法的优势是工艺简便、快速改善表层地基;其不足是处理深度低,易受材料制约。排水固结法的优势是从根本上处理土体,工后沉降量小;其不足是施工周期长,受地基条件影响较大,易受雨季气候影响。复合地基法的优势是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承载力适应深度范围较广。不足之处是施工过程控制难度较大,增强体与地基土协同工作易受施工扰动。加筋法的优势是施工方便、对地基扰动影响较小,且其适应于地基变形能力灵活可控。其不足之处是对地基的整体性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大,应配合其他方法。

结语

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的多种处理方法,从技术性能、经济成本、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方面梳理了各方法特性,提出了选择原则。为工程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但对新型方法涉及较少,联合处理技术分析不足。加强新型技术研究与联合方法应用探索,结合实际工程需求优化处理方案,提升软土地基处理的科学性与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严 广 德 . 市 政 道 路 工 程 中 软 土 地 基 处 理 技 术 探 析 [J]. 价 值 工程 ,2024,43(31):88-90.

[2] 林辉 , 刘阳 , 刘成帅 . 沿海地区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20):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