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

岳敬晶

临漳县邺城中学 0566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对美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高中音乐课堂不再是“放松课”“自习课”的代名词,而是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使命。但在县城高中,音乐教学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学校对音乐学科投入不足,乐器、音响等设备陈旧,专业师资匮乏;另一方面,学生多因“升学优先”的观念忽视音乐学习,且小学、初中阶段音乐教育断层导致基础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资源限制,让音乐课堂“活”起来、“实”起来,成为县城高中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县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2.1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现有高中音乐教材多以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虽涵盖中西方音乐文化,但内容与县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偏好存在距离。例如,教材中大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因学生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土民间音乐、校园流行音乐,又未被充分纳入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想学”“听不懂”,课堂参与度低下。

2.2 教学方法固化,缺乏互动性

多数县城高中音乐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作品分析”的传统模式: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后,逐句讲解旋律、节奏、创作背景,学生被动记笔记、答问题。这种单向灌输式教学忽视了音乐学科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学生无法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方式参与音乐实践,难以感受音乐的魅力,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3 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县城高中虽缺乏专业音乐教学设备,但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与“低成本资源”未被开发。一方面,县城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戏曲(如地方梆子、皮影戏)、民间乐器(如唢呐、板胡)、民间艺人等本土文化资源,未与课堂教学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网络资源的运用局限于“播放视频”“展示 PPT”,未借助音乐软件、线上课程等工具拓展教学维度,导致资源“有而不用”“用而不活”。

2.4 教学评价单一,缺乏激励性

当前县城高中音乐教学评价仍以“期末笔试”或“单一演唱考核”为主,评价内容聚焦音乐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意表达与进步幅度。这种评价方式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怕考差”回避参与,基础较好的学生因“评价无亮点”失去兴趣,最终形成“教与评脱节”的恶性循环。

三、提高县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 重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融合本土

教学内容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础,需打破“教材本位”,构建“教材 + 本土 + 兴趣”的三维内容体系,让学生“愿意学”。

融入本土音乐文化:挖掘县城及周边的民间音乐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例如,陕西县城高中可引入“秦腔”教学,通过邀请民间秦腔艺人进校园示范演唱,让学生观察秦腔的“吼唱”技巧、脸谱艺术;组织学生走访当地文化馆,收集民间儿歌、劳动号子,将其改编为简单的合唱作品,让学生在“学本土音乐—编本土作品”中感受文化归属感。

对接学生兴趣偏好:在经典作品教学中融入学生喜爱的音乐形式。例如,讲解“节奏”知识点时,可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校园民谣或流行歌曲(如《少年》《稻香》),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感知节奏;再过渡到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对比两者节奏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实现“兴趣导入—经典深化”的自然衔接。

3.2 创新教学方法:以生为中心,强化实践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是提升有效性的关键,需打破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采用“项目式学习”:将课堂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例如,围绕“校园音乐节策划”项目,将学生分为“节目编排组”“舞台设计组”“宣传组”,每组需结合音乐知识完成任务:编排组需选择歌曲、设计合唱或乐器合奏形式;舞台设计组需根据音乐风格确定灯光、布景方案;宣传组需用文字描述音乐作品的情感,制作海报。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作为指导者,学生通过“做中学”掌握音乐知识,同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3 整合教学资源:盘活本土,善用技术

县城高中需摒弃“资源不足 Σ=Σ 无法教学”的观念,通过“本土资源活化”与“技术资源简化”,破解资源困境。

活化本土资源:建立“本土音乐资源库”,将民间艺人、文化馆、非遗传承人等转化为“校外教师”。例如,与当地文化馆合作,开展“民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每月邀请一位民间艺人授课,教学生演奏唢呐、剪纸配乐(如为民间剪纸作品创作简单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音乐调研”实践活动,记录民间音乐的传承故事,将调研成果整理成音频、文字,作为课堂教学案例。

3.4 优化教学评价:多元全面,关注成长

科学的评价是教学有效性的“指挥棒”,需建立“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的多元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工具。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设计“音乐学习成长手册”,从“课堂参与”“实践表现”“创意表达”三个维度记录学生进步。例如,“课堂参与”可记录学生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实践表现”可记录学生演唱、演奏的进步(如“从音准不准到能完整演唱一首歌曲”);“创意表达”可记录学生的创编作品(如文字描述、简单乐谱、音频片段)。手册由教师、学生、同学共同填写,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学习信心。

结果性评价:兼顾基础与个性:期末评价采用“基础 + 个性”的分层模式。基础部分考核音乐理论常识与简单技能(如识谱、模唱),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个性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展示形式,如“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讲解一段印象深刻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创编作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避免因“一刀切”的评价打击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提高县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并非依赖“充足的资源”或“先进的设备”,而是需要教师立足实际,从“学生需求”出发,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通过让教学“贴近本土、贴近学生、贴近实践”,既能突破县城高中的资源限制,又能让音乐课堂真正发挥美育价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未来,县城高中音乐教师还需持续探索“本土化”“低成本”的教学路径,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 张莉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实践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8):78-80.

[2] 李君 . 县域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S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