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王利

双辽市王奔镇中心小学校幼儿园

一、创设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园创设弘扬传统文化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环境时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中。

比如,在班级环境创设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相应主题,如:小班可以将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十二生肖知识等内容作为主题;中班可以以“我爱中国”为主题;大班可以以“我爱祖国”为主题。每个班级还可以根据幼儿兴趣,设置富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小班“我爱中国”、中班“我爱祖国”、大班“我爱祖国”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如:楼道文化、教室墙壁上可以张贴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对联、图案、图片等,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创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对幼儿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广大幼儿共同努力去完成。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了解地方风俗。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方参观,了解当地风俗习惯。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我园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开展“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美德”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挖掘生活资源。幼儿园要将生活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将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例如:每年春节,我们会开展“吃饺子、穿新衣、看春晚”等庆祝活动;清明节会让幼儿佩戴花环,做清明小诗等;中秋节时我们会开展“赏月、吃月饼”等活动;国庆节时,我们会开展“看阅兵、过生日、观升旗”等活动,这些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带孩子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可以让孩子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这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带孩子到北京参观故宫,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通过参观名胜古迹,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比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时,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是怎么诞生的;在西安参观兵马俑时,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解兵马俑坑是怎么回事;在桂林漓江游览时,可以让幼儿学习漓江水为什么那么清澈透明……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崇敬之情。

三、丰富幼儿园课程,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幼儿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在课程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课程活动培养幼儿爱国情感,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一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在园所走廊、楼梯间、走廊墙面、教室墙壁上张贴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片、文字、书画作品等。在班级内创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环境,如利用《弟子规》中“见人善,即思齐”“不迁怒,不贰过”“敬鬼神而远之”等格言警句设置班级主题墙;在班级内设置传统文化知识角,摆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图片;在班内设置传统文化特色角,张贴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等。在走廊和户外张贴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宣传标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是将传统节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园所范围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来学”“小小艺术家”等活动。例如,在“中国节”开展相关活动:开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庆祝中秋节”“重阳节”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晨间谈话、主题教育、区域游戏、区域环境创设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中秋、重阳的节日含义,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与节日相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利用春节期间幼儿园开展“春节”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期间开展“踏青春游”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端午节开展“赛龙舟”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阳节开展“敬老爱亲”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晨间谈话、区域游戏、餐前仪式等环节中进行渗透。

四、家园合作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要让家长从内心真正认可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其次,家园合作共育,共建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家园双方要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共同为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家长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家长参与活动,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家园共育可以激发家长对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热情。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艺术审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在幼儿教育中,恰当、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道德观念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期作为个体社会化与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明倩 . 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163-165.

[2] 移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策略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4,(11):36-37.

作者简介:

姓名:王利 性别:女

1987 年出生 汉族

籍贯: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

职务:幼儿园园长

职称:一级教师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

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聚焦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家园协同等实操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