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给“小白”造围栏

作者

吴慧星

嘉定区安亭新镇幼儿园

背景:

情境建构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在真实或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这一策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中,情境建构策略通过创设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促进其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 " 给小白造围栏 " 的项目活动为例,详细阐述情境建构策略在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成效。

案例一:情境启航——从“小白不开心”到“我们造围栏”

情境观察:

孩子们发现小白在兔窝中辗转不安,宏宏提出:“小白好像不开心,窝太小了!”轩轩和球球附和道:“它不能玩耍,一点不好玩。”教师追问:“怎么办?”小哲提议:“造一个围栏!”涵涵补充:“建一个大花园!”宏宏进一步建议:“在兔子窝外面搭围墙,让小白出来玩。”

情境建构分析:

这一情境完全由幼儿自发产生,体现了情境建构策略中的 " 真实问题导向" 原则。孩子们对小白兔的情感投射(泛灵心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教师此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追问 " 小白呆在这个窝里不好玩怎么办? " 引导幼儿从情感共鸣转向实际行动,开启了以 " 造围栏 " 为核心的情境建构项目。

支持策略:

1. 情境中的材料讨论:围绕自然园现有材料(砖头、木棍、麻绳)展开讨论,建立材料与目标的关联。

2. 情境中的分工协作:按材料分组(砖头组、木棍组、麻绳组),并自主分工(设计、搬运、收集),初步形成团队合作情境。

案例二:情境探索——当木棍插不进、砖墙倒塌时……

情境观察:

·木棍组:幼儿需要将木棍插入泥土中,但很快发现 » 泥土太硬插不进去 |∇0 涵涵和蟠桃尝试合作用力下插,仍不成功。这时小哲提出:» 泥土太干了,要浇点水才能插进去。» 桐桐立即拿来浇水壶湿润泥土,最终成功插入木棍,但发现木棍摇晃不稳。

·麻绳组:在木棍插入后开始缠绕工作,但发现还没缠好,木棍就倒了

·砖头组:尝试垒高围墙,但屡建屡塌。球球提出疑问:

为什么砖头往上搭的时候总是会倒塌?» 孩子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搭的时候砖头要对对整齐,不然很容易倒下来。» 实践验证后取得成功。

情境建构分析:

1. 真实问题驱动探索:幼儿在真实操作中感知材料特性(泥土硬度、砖块平衡),建构物理经验。

2. 同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浇水、对齐砖块等策略均来自生活经验的迁移,凸显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支持策略:

1. 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教师不急于告知正确答案,而是允许幼儿试错和调整

2. 促进同伴间的经验分享:鼓励幼儿观察彼此的做法,分享成功经验。

3. 多维评价情境:引导幼儿对比材料优劣(砖头更省力,木棍需湿泥),形成基于实践的判断。

4. 延续情境需求:幼儿发现围栏高度不足,请求更多砖头,教师承诺支持,延续项目情境。

案例三:情境深化——砖头大小与倾斜草地的挑战

情境观察:

小白搬入新窝后,幼儿再遇砖墙倒塌问题。轩轩强调“要对齐”,但仍失败。教师追问:“砖头一样吗?”涵涵发现红色砖大、灰色砖小。轩轩恍然大悟:“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调整后围栏建成,但小白一跃而出。

情境建构分析:

1. 经验迁移与认知冲突:幼儿运用“对齐”经验,但未注意砖块尺寸差异,教师通过提问引发新思考。

2. 情境中的挫折与突破:幼儿在失败中观察、讨论,通过比较砖块大小重构搭建策略。

支持策略:

1. 追问引发深度建构:教师以“砖头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关键变量,自主提出“大砖在下”的方案。

2. 情绪支持与过程鼓励:肯定幼儿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在挫折中寻找细节原因。

案例四:情境创新——没有砖头,如何让围栏更高?

情境观察:

砖头用尽,围栏高度仍不足。轩轩提出“分开砖块节约材料”,涵涵担心不稳。尝试“架空法”后围栏增高但易倒。教师提示:“看草地有什么不同?”宏宏发现草地倾斜,轩轩调整垒砖角度,最终成功。

情境建构分析:

1. 有限资源激发创造性思维:幼儿在约束条件下尝试“架空法”,体现情境中的创新解决问题能力。

2. 环境变量引入新学习:倾斜草地成为建构的新要素,幼儿通过观察和比对调整策略。

支持策略:

1. 适时等待与关键点拨:教师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环境提示(“看草 地”)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地势问题。

2. 支持试错与迭代优化:允许幼儿多次倒塌重建,在反复尝试中深化对结构与平衡的理解。这一阶段展现了情境建构策略中的”认知冲突”原则。资源限制(砖头不足)和环境特征(倾斜草地)创造了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突破原有思维模式,产生创造性解决方案。”架空法”和”斜角补偿法”的发明,体现了幼儿在情境中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

案例五:情境延伸——给围栏造一扇“安全门”

情境观察:

围栏增高后,幼儿无法进入。宏宏提议:“造一扇门!”讨论后决定用网格做门,但外部放置时被小白踢倒,内部放置又恐伤及小白。最终在门两侧砌砖墙固定,实现安全开关。

情境建构分析:

1. 从功能需求到设计迭代:幼儿在进出不便的真实情境中产生造门需求,并通过多次试验解决安全性问题。

2. 工程思维初步萌芽:考虑受力方向(门内外倾倒)、空间布局(砖墙位置),体现系统设计能力。

支持策略:

1. 情境中的民主讨论:组织幼儿充分辩论材料与设计方案,尊重集体决策。

2. 支持优化与实践验证: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案,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双侧砖墙固定”的可行性。

项目反思:情境建构策略的“ 3+1 ”实践

1. 情境发现——从儿童兴趣中生发项目

以“小白不开心”为起点,顺应幼儿情感与需求,使项目自然融入真实情境。

2. 情境识别——在操作中建构知识经验

幼儿通过搬砖、垒高、固定等行动,整合数学(大小、对称)、物理(平衡、结构)、工程(设计、优化)等多领域经验。

3. 情境支持——隐性引导推动深度探究

教师以提问、提示、资源支持为主,退后一步让幼儿成为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者。

4. “+1”延伸——情境永远向未来开放

围栏建成后,幼儿又萌发“喂食”“造游乐场”等新计划,情境持续生成,学习无限延伸。

尾声:

孩子们与小白的故事仍在继续——自然情境中的学习,永远充满惊喜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