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变更对建筑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影响研究
王雪芹
杭州天玑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310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设计变更在施工阶段频繁出现。其成因复杂,可能源于技术优化、业主需求调整或外部环境变化。设计变更对施工造价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如增加成本、延长工期及加大造价控制难度。因此,研究设计变更对建筑施工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施工阶段设计变更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在建筑施工阶段,设计变更可分为多种类型且成因复杂。从类型来看,涵盖功能需求变更,如因业主使用需求调整,对建筑空间布局、设备配置等进行修改;技术方案变更,由于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存在技术缺陷,或有更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供替代,从而调整设计;还有外部条件变更,如地质勘查数据偏差、政策法规变动等,迫使设计做出适应性改变。成因方面,前期设计深度不足,未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导致施工中问题暴露需变更;业主需求变化,如市场环境、企业战略调整引发对建筑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同时,施工技术发展、材料供应变化等因素,也会促使设计变更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变更及其成因,都对建筑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2 设计变更对建筑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具体影响
2.1 直接经济影响
设计变更对建筑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存在显著的直接经济影响。在材料费用方面,若变更导致建筑材料规格、品牌或用量改变,成本将直接波动。例如原设计使用普通钢材,变更为高强度特种钢材,单价大幅提升,材料采购成本显著增加。人工费用上,设计变更往往致使施工工艺调整,工人需重新学习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增加工时消耗,且可能因赶工支付额外的加班费用或临时增加人工数量,直接拉高人工成本。机械费用同样受波及,新的设计要求或许需要更换或增加施工机械,租赁费用、燃油消耗、设备维护成本等都会随之上升。此外,变更引发的返工、停工,也会造成已投入资源的浪费,直接带来经济损失,使得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在原预算范围内。
2.2 间接经济影响
设计变更除了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会产生诸多间接经济影响。在工期方面,设计变更常导致施工进度延误,打乱原有的施工计划和资源调配,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成本与设备租赁时长,如因变更造成的工期延长,使得塔吊租赁费用大幅增加。同时,工期延误还可能触发合同中的违约条款,施工方需向业主支付违约金,企业信誉也会因此受损,影响后续市场竞争能力。此外,设计变更会引发施工各环节协调难度加大,不同工种间的衔接出现问题,造成资源闲置或重复投入,降低施工效率,进一步增加管理成本。并且,变更可能导致已施工部分与新设计的衔接处理难度增加,后续维护和修缮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这些间接经济影响在长期内对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形成持续压力。
2.3 施工阶段造价动态控制难度加大
设计变更使得建筑施工阶段造价动态控制难度显著加大。一方面,设计变更具有不确定性,其发生的时间、内容难以精准预测,打乱了原有的造价控制计划,导致造价管理人员难以按照既定的预算和进度进行动态跟踪。例如,临时的设计变更可能需要紧急采购材料、调配人工,而市场价格波动大,难以准确估算成本,造价数据无法及时更新与分析。另一方面,设计变更往往涉及多个专业和环节,各环节之间的成本关联复杂,难以实现协同管控。不同变更内容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造价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把握整体造价走向。此外,变更后的造价核算与评估流程繁琐,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也会影响造价动态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导致造价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无法有效保障造价目标的实现。
3 应对设计变更的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策略
3.1 设计阶段深化与多方协同预控机制建设
为应对设计变更对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挑战,设计阶段深化与多方协同预控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需加大勘察、调研力度,利用BIM 等技术对建筑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前发现设计图纸中潜在的冲突、漏洞,确保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减少施工阶段因设计缺陷引发的变更。同时,建立多方协同预控机制,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造价咨询单位共同参与设计方案论证。各方基于自身专业优势,从使用需求、施工工艺、成本预算等多维度提出意见,如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反馈施工难点,造价咨询单位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通过充分沟通与协作,在设计阶段优化方案,从源头上降低设计变更发生的概率,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2 完善变更审批与风险评估流程
完善变更审批与风险评估流程是应对设计变更、把控施工阶段造价的关键。在变更审批上,需制定严格且清晰的分级审批制度,明确不同金额、不同类型变更的审批权限与流程,避免随意变更。所有设计变更都应经过专业人员的严格审核,确保变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杜绝因主观意愿或疏忽导致的不必要变更。同时,强化风险评估流程,在变更提出后,组织设计、施工、造价等多方人员,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影响、工期变化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例如,通过分析变更对造价的直接与间接影响,预估可能增加的成本;评估变更对施工进度、质量的潜在风险。只有经过充分风险评估,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后,才能批准变更实施,以此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造价失控风险,保障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3.3 EPC 项目设计变更的控制策略
在 EPC 项目中,设计变更的控制需从其模式特性出发,强化总承包商全流程主导权,建立设计与施工联动及采购提前介入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利用施工模拟技术预判变更影响并评估材料替代可行性。同时建立分级动态变更管理台账,按技术性、功能性、经济性等类型分类管控,明确审批层级,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更新变更数据。推行“限额设计 + 风险共担”机制,合同中明确造价增幅上限及外部风险成本分摊比例。借助 BIM技术集成变更信息生成影响报告,运用区块链存证确保变更记录不可篡改,实现数字化闭环管理。此外,优化索赔与反索赔流程,及时固化证据,针对不合理变更发起反索赔,以此在 EPC 项目中实现设计变更“源头预防 -过程监控- 闭环追溯”的全流程管理,降低对造价的冲击,保障项目效益。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设计变更的类型与成因,探讨其对建筑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多方面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通过完善预控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及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可有效应对设计变更带来的挑战,为建筑施工造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助力项目经济效益提升与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 崔义平 .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J]. 陶瓷 ,2025,(03):215-217.
[2] 李静 . 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策略研究 [J]. 中国招标 ,2025,(03):165-167.
[3] 姜泉 . 浅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J]. 乡镇企业导报 ,2025,(04):48-50.
作者简介:
王雪芹,女,汉,本科,一级造价师,初级职称,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