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标准下的房屋结构设计与评估体系

作者

陈晓明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610000

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房屋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环节,其绿色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标准对房屋结构设计提出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要求,不仅关乎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更与环境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紧密相连。当前,在绿色建筑标准的框架下,房屋结构设计需要在满足传统结构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节约。然而,实际设计与评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与实践脱节、评估体系不完善、标准衔接不顺畅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房屋结构设计绿色化的进程。

一、绿色建筑标准对房屋结构设计的核心要求

1.1 环境性能要求

绿色建筑标准对房屋结构设计的环境性能要求,核心在于降低结构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材料选择上,需优先考虑低碳、低污染的建材,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的排放。避免选用在冶炼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钢材,转而探索性能相当的低碳替代材料。施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控制也是重点,要求结构设计方案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和废弃物。采用装配式结构设计可减少现场浇筑混凝土带来的粉尘污染,同时降低施工机械的噪声干扰。此外,结构废弃后的可回收性同样重要,设计时需考虑构件的可拆卸性,避免拆除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促进材料的循环利用。

1.2 资源效率要求

对建材、能耗、水源的经济性要求。在建材经济性方面,可以从结构形式出发,提高结构的建材使用效率,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前提下,使用轻质高强材料,降低结构自重。在结构承载力保证的前提下,选择薄壁型钢代替常规、厚重的型钢,使材料效益最大化。在节能性方面,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节能需要,例如屋顶结构要方便光伏发电板安装,对新能源利用提供必要的保障,墙体结构可以考虑结合保温层布置以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降低采暖及制冷能耗。在节水方面,结构设计应便于雨水收集系统布置,例如阳台、屋面等处可留置相应的管道、储水空间,以方便建筑节水目的的设计。

1.3 结构性能与绿色目标的协同要求

协同性,结构性能目标的实现与绿色目标的实现是互相协调的,在保证结构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实现绿色性能。不能为了绿色指标追求绿色而降低结构的安全性,比如采用的新型低碳材料时,必须要充分的试验论证是否能达到结构设计的要求。也不能为安全而丧失绿色,绿色目标应综合与结构安全,在常规结构设计之上提升绿色设计。梁柱截面大小设计中,结构安全以及构件稳定要求需要得到满足,但截面形状应最大限度保证混凝土节约,兼顾安全以及绿色。

二、当前房屋结构设计与评估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1 设计层面存在的不足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设计理念,部分设计为形式满足绿建评价要求,使用的绿色技术比较敷衍。如无谓地增加一些造价较高的低碳材料,不改善结构形式,反而增加材料用量,看似绿色其实并不经济;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缺乏设计理念,除施工阶段考虑了建筑的绿色性能,在运维阶段和拆除阶段考虑较少。而材料的应用在短期内可以满足要求,但长时间暴露在大自然中易褪色,产生维护费用及换件成本,增加了该材料的全生命期材料消耗。缺乏绿色结构设计的技术积累,在充分的绿色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工程手段方面难以量化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差异。

2.2 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估体系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指标体系较为碎片化和有针对性。针对一些构件的绿色评价指标较为分散,只有涉及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些专项指标,没有对结构整体的绿色性能进行概括性指标评价,如单纯评价结构中建材的再生利用率,忽视结构建材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性的评估结果。评估方法单一,绝大多数指标体系注重分析建材的再生利用率,但是没有考虑到建材的生产过程碳排放,对结构的动态绿色性能未能持续跟踪,评估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2.3 标准衔接与执行问题

国家标准与原有结构设计规范不衔接,存在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规定或要求,导致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执行难度大:国家绿色标准提倡运用轻型结构方案减少材料使用,部分结构规范对某些构件尺寸大小作了强制性规定,限制了轻型结构的使用;各地标准不同在不同区域建设项目较难使用,各个地方对绿色建筑评价侧重不同,相同的绿色方案在不同时段、区域被不同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不同,标准实施的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为获得绿色建筑证书,在证书评定时增加临时修改情况,导致后期实际建设施工与方案设计不符合。

三、绿色建筑标准下的房屋结构设计要点

3.1 低碳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

低碳材料的选择要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考虑低碳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结构的力学需求和经济性要求;首先考虑选用在地材料,降低材料运输能耗与碳排,对于石材资源富饶区可将混凝土砌块的用量合理降低,充分利用在地石材替代混凝土砌块;而对于一些新型低碳材料,必须要通过构造设计的手段去适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不足的问题。不盲目追求材料的“绿”,可在绿色度的基础上优先选用具有成熟技术、较经济的材料,减少不必要设计因素对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影响。

3.2 节能型结构体系优化

在轻量化的结构体系和功能化的结构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例如轻型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等轻钢结构体系,减轻了结构自身的荷载,降低了结构耗材。对于低多层建筑采用门式刚架轻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砌块结构,节省 30% 左右的材料。采用功能性一体化设计,提高结构的节能率,将结构构件一体化与节能功能集成设计相结合,将外墙结构与保温层及装饰层进行集成设计,减少构件数量及工序;屋面采用坡面结构,在结构的夹层部分设置保温层等结构,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对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在寒冷地区,加强墙体及屋面的保温构造设计;在炎热地区注重对通风散热设计。

3.3 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设计

生命周期资源节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施工、使用和拆除各阶段的资源节约,还要兼顾当前模块化、装配式施工设计理念。考虑到构件大多在工厂预制,现场直接安装,建筑的结构、梁板柱等均采用可实现现场拼装的模块化、装配式结构,进行精益化设计,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以及节省现场的作业效率。在使用阶段还须考虑维护维修的便捷性,进行可拆卸节点设计,在设计时预留检修空间,使构件在发生故障后能提供更好的检修,进而提高构件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管道穿越楼板部位提供可更换的套管,以维护不破坏楼板的结构为前提。拆除阶段设计为可拆卸节点,可以完整回收利用,如将建筑构件的连接节点设计为螺栓,便于日后拆解。

结语

绿色建筑标准下的房屋结构设计,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设计与评估体系虽存在理念脱节、标准衔接不畅等问题,但通过明确核心要求、优化设计要点,可逐步推动结构设计的绿色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陶月平 .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优化技术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06):82-83.

[2] 罗 文 雅 . 房 屋 结 构 设 计 中 的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优 化 研 究 [J]. 陶瓷 ,2021,(06):151-152.

[3] 倪树栋 .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J]. 中外企业家 ,2015,(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