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破壁,课堂生花
李俊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一、“学为中心”课堂的内涵与师生关系重构
“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针对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深刻变革。它反对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强调教学应真正回归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成长。理论与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不仅是一种方法转变,更是教学观、课堂生态乃至教育文化的重塑。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 先学后导:教学应从真实学情出发,教师的“导”需立足于学生的前置学习与思维起点;
2. 学中生导:教师的指导应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在实际认知活动中动态生成;
3. 就学论导:教学反思与改进应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实际获得;
4. 以学评教: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学习的真实发展与思维价值的实现。
这四重关系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唯有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真诚、深度的思维碰撞,课堂才能实现其启迪智慧的本质使命。
二、课堂中的“思维突破”:内涵与实例
所谓“思维突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教师跳出既定认知框架,提出新观点、新思路,从而带来对知识的新理解、对问题的新解决方案。它往往表现为顿悟式的思维跃迁,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也极大地丰富课堂的生成性与创新性。
例如,在《司马光砸缸》一课中,当学生被问及“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时,常见回答是“冷静”“聪明”等性格评价。然而有学生指出:“我们总想怎样让人离开水,司马光却想到让水离开人——这是逆向思维。”该生不仅理解了司马光的思维特点,自己也运用了逆向思维跳出常规人物分析框架,从思维方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物,实现了双重的思维突破。
又如《落花生》教学中,多数学生从“外表不好看但实用”的角度理解花生的象征意义。但一名学生提出:“‘不好看’其实是指花生结果于地下,不易被发觉。”这一解读拓展了文本的寓意层次,展现出对语言多义性与文本深层含义的敏感捕捉,令课堂气氛为之一新。
这类“思维之光”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超越了机械复述与标准答案,展现出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与创新意识的发生。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瞬间,将其转化为推动课堂深化的宝贵资源。
三、构建促进思维突破的课堂生态
思维突破不会在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课堂中自然发生。它需要民主、开放、包容且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作为“沃土”。我们认为,此种课堂生态的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真实实践
真实实践强调师生双方真正作为认知主体参与教学。于教师而言,须独立完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避免过度依赖教参或现成教案。唯有教师亲身经历思维探索的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而非仅执行教学流程。
对学生而言,真实实践意味着学习不是被动应答,而是主动经历“假设-验证-反思”的完整思维过程。例如在阅读中,不只是圈点生字词,而是提出问题、关联经验、比较判断、生成见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实践,学生才可能产生真正的领悟与创新。
2. 情境生亲
文本情境与情感共鸣是激发思维的重要条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入境始与亲”,强调学生须真正进入文本世界,感受到文章内容与自身经验或情感的关联,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完全还原文本情境虽较困难,但教师可通过局部情境的精心设计——如关键句段品读、角色扮演、问题情境设置等,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例如《两只小狮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狮子和其他小动物。有学生提出“我喜欢懒狮子,因为它对其他动物威胁小”,正是角色代入所带来的儿童视角的真实表达,也体现出情境对于激发独特见解的作用。
3. 分享风暴
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学生拥有更多表达、交流、质疑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辩论等形式,形成“分享风暴”,使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常常能激发出单人苦思难以企及的创新见解。
例如《落花生》教学中,一名学生在分享作者背景后,另一学生立刻将“茅亭”这一物象与父亲朴实无华的人格相联系,实现文本细节与人物形象的深度结合。这种即时的灵感碰撞,是集体思维互动的重要成果。
四、激发思维突破的教学策略
在适宜的课堂生态基础上,教师还需通过具体策略有意地激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 问题有境,提问激情
高质量的问题应嵌入有意义的情境中,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避免碎片化、机械化的提问,例如《表里的生物》教学中,与其直接问“作者为什么不说了”,不如王崧舟老师那样,先让学生了解怀表结构,进而提出认知冲突式问题:“作者为何认为表里有生物?这与现实矛盾,他‘错’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自带情境与思辨张力,更易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
2. 实践有思,体验入情
学生的学习实践必须伴随元认知的参与——“既知道在学什么,也知道自己是如何学的”。例如《穷人》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提问桑娜的性格,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描写环境与心理的语句。学生通过对比桑娜家和西蒙家的环境,得出“有母亲才有温暖”的解读,实现了情感与思维的双重体验。
3. 体验有悟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真正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意义领悟。例如通过课本剧方式教学《穷人》,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内心挣扎,不仅理解“穷人善良”,更深切体会到“穷人行善之艰难”,从而对文本主题产生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
4. 交流有果
课堂交流应追求思维成果的生成与深化。教师在倾听中应及时发现独特观点,通过点拨引导,将个别学生的“灵光一闪”转化为全班共同思考的契机。例如《草原》一课中,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矛盾句”“重复句式”等语言现象,引导全班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重新审视课文,使学生发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具匠心,从而实现从内容理解到形式把握的思维飞跃。
五、结语
“学为中心”的课堂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互动与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真实生长与突破。唯有当教师自觉退后、学生思维向前,当课堂真正成为思想交锋、灵感激荡的地方,教学才能实现其最深层的使命启迪智慧,解放思维。而这,也正是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体验教育幸福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德鹏, 郝翡翠." 学为中心" 课堂的发展、内涵与新建构[J].小学教学参考 .2024,(20).
[2] 李勇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路径 [J]. 天津教育 .2023,(24).110-112.
[3] 齐娟 ." 学为中心 " 小学语文课程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