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魏宇莅
青云实验中学 215200
引言
数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更是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学科。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文章分别论述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应用情况、应用策略,以期为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活化教学研究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与源泉。它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人通过实践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启示我们,知识学习应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随生活变化而发展,具有终身性,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即学校”主张打破传统学校围墙,将社会作为教育场所,扩大教育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子女能接受适合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则要求教、学、做三者统一,以“做”为中心,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较为单一,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而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局限,为学生搭建起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认知桥梁。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型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并非脱离现实世界的符号化系统,而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性思维工具。当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真切感知到数学理论在解释生活现象,以及优化决策过程等方面的实践价值时,他们的学习动机便会加强,从而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2. 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性理解并培育其数学应用能力,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通常只关注数学的机械运算训练与逻辑命题的演绎推导,这种单向的教学路径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数学的学习疲劳当中,难以形成对数学概念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性认知。而生活化教学通过构建数学与现实生活情境之间的关联,引导了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本质特征,他们通过结构化分析构建数学问题模型,运用数学工具验证解决方案合理性的完整认知过程,进而实现对数学原理的多维度深层理解。
3. 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发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折扣、规划旅行路线等,便会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为思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知识求解,这一系列活动锻炼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促进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描述生活现象,实现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为其未来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 以生活实例激发兴趣,构建知识桥梁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 , 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 , 因此生活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高中数学教育实践进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认知桥梁。教师通过系统挖掘数学概念体系与现实生活场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生活经验表征,能够有效降低抽象知识带给学生的理解难度,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内在动机。
2. 以生活情境具象化抽象知识,深化理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 不仅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数学知识 , 还要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生活化场景,简化课本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起“生活经验系统——数学概念体系”的双向反馈机制。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生活现象中系统提取数学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生活情境的动态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体验数学原理的生成过程与数学的应用逻辑。在此过程中,生活情境不仅承担着知识呈现载体的功能,更发挥着思维发展支架的作用。
3. 以生活问题驱动知识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正逐步得到重视与应用,以生活问题驱动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重要趋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通过呈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使数学学习更具现实意义。以生活问题为驱动,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锻炼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观察、分析、推理、计算等多种能力,有效提升了综合素养。
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情境导入,建立知识联结
在高中选修三《排列与组合》的教学实践进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策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结,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新课标理念下,大量新颖且实用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不仅可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情境导入,建立知识联结就是其中之一。
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可精心创设“校园社团招新报名”这一生活化教学情境:假设某学校共设有 5 个特色各异的社团组织,现要求每位学生从中自主选择 3 个社团完成报名登记,继而引导学生探究“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报名组合方式”这一核心问题。该情境设计因紧密贴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能够迅速触发其认知冲突与思维活动。此时,教师需适时引导学生展开问题分析,学生会根据排列组合的关键特征,进而自然引出组合概念的数学定义——即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不重复地选取m(m ≤n)个元素所构成的所有可能组合的总数。
通过上述的递进式情境的对比分析,教师成功实现了排列组合知识与现实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
2. 概念建构,深化本质理解
在高中选修三《正态分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建构策略以深化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率先引入“某中学高三学生一模考试成绩分布”这一实例,向学生展示成绩频数分布直方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数据分布的具体形态。学生经过观察能够发现,该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且左右呈对称状态的“钟形”特征。此时,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出正态分布的概念,数学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在高中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 可以使枯燥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高中数学教师要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素材,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中 , 要使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正态分布的本质特征,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实践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在高中选修三《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教师完成条件概率概念的引入之后,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实践任务:指导学生去调查班级同学中,既喜欢篮球又喜欢音乐的人数,以及仅喜欢篮球的人数。随后,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在已知喜欢篮球这一条件下喜欢音乐的概率。在此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并认真收集、整理所得数据,这一系列操作能够有效锻炼他们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条件概率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在学生学习全概率公式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抽奖活动。具体设置为划分不同的奖项区域,且每个区域的获奖概率各不相同,要求学生计算总体的获奖概率。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并运用全概率公式进行建模计算,从而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建模能力。通过上述这些实践应用活动,学生能够突破理论学习的局限,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场景之中。
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实践也证明了,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吉.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J].理科爱好者 ,2025,(02):37-39.
[2] 王小燕 .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高考 ,2021,(31):157-158.
[3]武月红. 生活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教育 ),2021,(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