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节日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陈春菊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小学

引言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伦理观念与审美追求。从春节的“爆竹驱邪”到中秋的“月圆人圆”,每个节日均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是语文课程“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仍面临挑战:一是教材内容碎片化,多以单篇课文或片段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整合;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化,多停留于文本诵读与习俗讲解,未能充分地发挥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相关资源的作用。

一、中华传统节日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理解与认同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通过跨学科教学,将语文与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能引导学生从时间脉络、地域差异、文化符号等多维度解析节日内涵。例如在端午节教学中,从划龙舟、插艾草、屋前屋后撒雄黄酒到语文解析的爱国情怀,历史追溯屈原生平,动手包粽子,由浅入深使学生在知识联结中理解节日承载的伦理价值与生命智慧,从而将文化认同从表层认知升华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二)提升综合素养与能力

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学习古诗《元日》设计春节贺卡时,需运用语文的祝福语创作、美术的版面设计、信息技术的交互编程;在探究清明节的来源时,通过语文的诗词意象、探究清明节气的天气,创作诗词中的情境。这种多维能力培养模式,既能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又能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新文化传承路径

传统语文教学多依赖文本讲解,而跨学科教学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性活动等方式,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参与、可创造的过程。例如学习《清明》这首古诗时,鼓励学生与家长清明踏青,并图文并茂记录下所见所感。这就需用语文记录观察笔记、用美术技能设计创作、科学的识别植物种类;开展重阳敬老活动,学生需用语文撰写慰问信、到敬老院给爷爷奶奶打扫、数学计算养老成本、音乐编排感恩节目。这种沉浸式体验使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活力。

二、中华传统节日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文本为基,构建多学科知识联结

立足《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锚点,深入挖掘美术、音乐、劳动等学科元素,构建起传统节日文化的立体认知网络。在《元日》教学中,教师以“筹备元日醒狮文化节”为驱动任务,运用 AI 技术动态还原王安石创作时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中,既感受新春除旧布新的喜悦,又理解诗句背后变法图强的历史隐喻,实现语言建构与文化理解的双重提升。科学课上,学生通过火药发明史的学习,探究爆竹驱赶年兽的科学原理,并运用数学统计表对比古今春节习俗的变迁,在数据中感知文化传承的韧性。美术课上,学生以数字年画设计为载体,将传统纹样与现代配色巧妙融合,用艺术语言诠释节日美学。最终,各学科成果汇集成《春节文化解码手册》,涵盖诗词赏析、习俗图谱、科学报告及创意作品,使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完成从文本解码到文化认同的螺旋式跃升。

(二)项目驱动,打造沉浸式实践场域

以“传统节日文化探究”为项目主题,精心设计“历史考察—艺术创作—科学观察—生活实践”四阶任务链,引领学生全方位、多维度解锁传统节日文化密码。以端午节项目为例,学生分组开启多元探究之旅:在历史考察阶段,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参观博物馆,梳理龙舟竞渡从楚地祭祀仪式到现代竞技运动的历史演变脉络,绘制出清晰的传承图谱;艺术创作环节,美术课上用黏土精心雕琢立体龙舟模型,劳动课中学习粽叶编织技法,制作出精巧的粽叶工艺品;科学观察时,记录艾草生长周期,借助实验分析其驱蚊成分与生态价值,形成严谨的实验报告;生活实践里,开展现场包粽子演示,传承传统技艺。最终以“端午文化展”集中呈现成果,并转化为数字展馆,通过班级群推送,让传统节日文化突破校园边界,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与社会互动。

(三)技术赋能,拓展文化体验维度

运用多媒体工具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在《元日》教学中,运用 AI 技术动态还原王安石创作时的历史场景;在端午节的教学中,通过“端午文化展”集中呈现成果,并转化为数字展馆,通过班级群推送;在《清明》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嵌入《清明》动画。

(四)生活延伸,建立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家庭与社区,构建“学习—实践—反馈”闭环。重阳节项目中,学生开展“敬老行动”:语文课撰写《给长辈的一封信》,结合书法课练习楷体书写;数学课计算家庭长辈年龄差,制作“生命树”时间轴;劳动课学习制作重阳糕,记录食材成本与营养配比;最终在社区举办“重阳茶话会”,通过诗歌朗诵、糕点分享、大扫除等形式传播敬老文化。活动后学生持续记录《敬老日记》,定期探访社区老人,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实践模式。

结语

在中华传统节日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既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积极回应,亦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当语文课堂突破单一学科边界,与语文与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度交融,传统节日便不再是教材中的静态文本,而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文化生命体。这种“语言建构—文化解码—实践创新”的学习路径,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在跨学科探究中培育了批判性思维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许艳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6):108-110.

杨艳萍 .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 品位·经典 ,2024,(03):56-58.

备注:本论文系 2025 年度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改专项课题《 寻节探源·传情达意——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解码与创新传承 》 ( 编号 :TSQ25038)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