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周莉

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400065

一、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顺应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2022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 “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并将 “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等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以旋律、节奏、情感表达为核心,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力;语文诗歌教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聚焦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两者的融合能实现 ω1+1>2′′ ” 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力中深化对诗歌情感与意境的理解,在诗歌的文字魅力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最终落实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满足初中生认知与情感发展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单纯的语文诗歌讲解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张力;而音乐教学若脱离文化语境,也可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理解流于表面。诗歌与音乐本就有着天然的联系 —— 从《诗经》的 “风、雅、颂” 到唐诗的 “吟诵传统”,诗歌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旋律、节拍高度契合。将两者融合,能以 “听觉 + 视觉” 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理解抽象的文学意象,在情感共鸣中提升艺术素养。

二、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教学目标协同:聚焦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的融合,需先实现教学目标的协同统一,避免 “各自为政”。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围绕 “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实践创造” 三大核心素养,构建 “学科目标 + 融合目标” 的双层体系。例如,在教授语文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语文教师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词作的思乡之情与人生哲思,掌握词的格律与语言特色;音乐教师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旋律风格,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感。而融合目标可设定为:通过聆听古筝版《水调歌头》,学生能准确捕捉音乐旋律与词作情感的契合点,并用语言描述音乐如何强化词作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词的韵律美,提升对古典文学与传统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整合:构建 “诗歌 + 音乐” 的主题模块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跨学科融合的核心,可通过构建 “诗歌 + 音乐”的主题模块,将分散的学科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具体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以诗歌为核心,匹配音乐素材:根据诗歌的主题、情感与时代背景,筛选或创作对应的音乐作品。例如,教授唐诗《琵琶行》时,可引入琵琶曲《十面埋伏》(节选),让学生通过聆听琵琶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直观感受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教授现代诗《黄河颂》时,可结合《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篇章,让学生在激昂的旋律中体会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音乐为核心,挖掘诗歌内涵:针对音乐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寻找与之契合的诗歌素材。例如,在音乐课学习《茉莉花》时,可引入不同地区以 “茉莉花” 为主题的民歌歌词(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对比分析歌词的语言特色与地域文化差异;在学习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时,可结合《列子·汤问》中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的典故与相关诗歌,让学生理解音乐与诗歌共同承载的 “知音文化”。

(三)教学方法创新:采用 “体验式 + 互动式” 的融合教学法

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跨学科融合的需求,需创新采用 “体验式 + 互动式”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 “听、说、读、唱、创” 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吟诵与演唱结合法:诗歌的 “吟诵” 本身就带有音乐性,可引导学生先掌握诗歌的平仄与韵律,再尝试将诗歌改编为简单的旋律进行演唱。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先示范《静夜思》的吟诵节奏,再邀请音乐教师指导学生为诗歌谱曲(可采用简单的五声音阶),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展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能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情境创设法:在语文诗歌教学中,通过音乐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授《天净沙·秋思》时,可先播放低沉、舒缓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节选),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 “凄凉、孤寂” 氛围中,直观感受诗歌中 “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体验,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手法。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法: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例如,设定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元素” 项目,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含有音乐描写的诗词(如《琵琶行》《听筝》),分析诗词中的音乐意象;音乐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诗词创作简单的音乐片段,或制作 “诗词音乐” 手抄报;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如诗词朗诵 + 音乐演奏、诗词音乐故事分享等。

三、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跨学科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协作,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教师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主体,需加强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的协作。学校可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如共同设计融合教学方案、开展集体备课)、举办跨学科教学培训(如邀请专家讲解诗歌与音乐的关联、跨学科教学方法)等方式,帮助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此外,可鼓励教师建立 “跨学科教学小组”,共同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及时解决融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跨学科资源库

充足的教学资源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基础。学校可组织教师收集、整理与诗歌相关的音乐素材(如古典音乐、民歌、现代歌曲)、与音乐相关的诗歌素材(如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词),以及跨学科教学案例、课件、视频等资源,构建 “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融合教学资源库”。同时,可利用网络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优质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丰富资源库内容,并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更新。

四、结语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与语文诗歌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完善,能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 “诗歌与音乐的共鸣” 中提升审美能力、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然而,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学校提供充分保障。未来,可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敏.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模式." {求知导刊 } 22(2024).

[2]欧阳彩霞.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课堂内外(高中版)} 49(2024):53-55.

[3]杨茜媛 . { 巧用诗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 Diss.天津师范大学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