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性研究

作者

高慧利

烟台业达城发启梦幼儿园招商西岸园区 264000

一、引言

儿童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对其未来的成长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实际的家园共育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很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研究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性的内涵

从儿童发展视角来看,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幼儿园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家庭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延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拓展儿童的认知范围,提升其认知水平。

其次,有利于儿童情感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充足的情感支持和关爱,幼儿园教师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则是儿童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父母的陪伴、鼓励和理解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

最后,能够推动儿童社交能力的提升。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儿童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幼儿园教师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引导儿童学习正确的社交技巧和行为规范;家庭则为儿童提供了与家人交往的机会,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社交习惯,推动儿童社交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 家园沟通不顺畅

在实际的家园共育过程中,家园沟通不顺畅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由于工作繁忙,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和频率有限,往往只在儿童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进行沟通,缺乏对儿童日常发展情况的及时反馈;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或缺乏沟通意识,很少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甚少,导致家园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

2. 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也是影响家园共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育训练,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而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关注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儿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家园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难以达成一致,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原因分析

1. 幼儿园方面

部分幼儿园对家园共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将家园共育视为一项附加任务,没有将其纳入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规划中。在人员配备和资源投入上,缺乏专门的家园共育工作人员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导致家园共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家园共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与家长沟通和合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引导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活动,影响了家园共育的效果。

2. 家庭方面

一些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儿童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家园共育活动;还有一些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无法与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合作。

四、基于儿童发展视角提升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家园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1. 丰富沟通渠道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家园沟通渠道。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外,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 群、幼儿园公众号等线上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推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儿童的日常发展情况等,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园和儿童的情况。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或面对面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 注重沟通技巧

幼儿园教师应注重沟通技巧的提升,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和想法,态度诚恳、耐心细致。在反馈儿童情况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既要肯定儿童的优点和进步,也要指出儿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沟通,让家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二)统一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1. 开展家长教育讲座和培训

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讲座和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家长讲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家长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2. 加强家园教育活动的融合

幼儿园应加强家园教育活动的融合,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为儿童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在亲子活动中,组织家长和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增进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同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家园教育理念的统一。

(三)创新家园共育形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1. 开展个性化家园共育活动

幼儿园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以及家长的职业特点、教育背景等因素,开展个性化家园共育活动。例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幼儿园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对于不同职业的家长,可以邀请他们走进幼儿园,为儿童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宽儿童的视野。

2.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例如,与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合作,组织家长和儿童一起参与阅读、参观、实验等活动,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儿童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和体检活动,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在沟通、教育理念、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通过加强家园沟通、统一教育理念、创新家园共育形式等措施,可以提升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有效性,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唐贞兰 . " 论家园共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 ." { 好家长 } 25(2020):12-12.

[2] 杨鹏宇 . " 家园共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 { 中外交流 } 12(2021).

[3] 刘金英 . " 家园共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 { 孩子天地 } 000.026(2019):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