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心理科护理人员对运动损伤康复期患者门诊心理护理的干预策略

作者

董志燕 吴磊

武警天津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 天津市 东丽区 300162

1. 引言

体育创伤恢复是从肌体结构改变、心理改变和社会角色重建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对肌体机械部位的修复。作为医疗心理科的专科护士,可通过全面评估寻找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回避或者过度担心),运用相应的心理照护干预方法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工具和干预手段,开发出适应医院环境心理照护方案,为从事体育创伤后期病人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案。

2. 心理问题核心特征与评估

运动损伤康复后期心理障碍是认知、情绪、社会角色交互作用的复杂状态。主要特征可以归类为四个方面: ① 害怕受伤的观点,对曾经受伤经历产生怕痛或伤重致伤的风险高,陷入“行动—痛苦—害怕—避免—功能丧失”的恶性循环(杏仁核亢进和前额皮质活动减弱); ② 对危险情境的负面认知,将身体的一些不适错误地判断成严重的伤害,从而加重焦虑并促进保护性行为; ③ 破坏体育身份的事件,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的自信很依赖于他们的运动员身份,一旦受伤,即使他们的身体已经恢复正常,他们不能参赛或者训练,会导致自我认同感的破裂(例如职业运动员有三倍于常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并且康复期额外延长两到三个月); ④ 二次收益现象,有些患者为了获得一些间接利益(如被关注、避免指责)而保持“病化”,这可能会阻碍其康复的过程。这些特质是相互关联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相应的治疗方法。

门诊心理筛查推荐量表组合:首次就诊基线评估,每 4 周复评。 ① TSK-11(运动恐惧):11 条目,1-4 分制,总分11-44 分, >28 分高风险(优先干预),19-28 分中度风险; ② PCS(疼痛灾难化):13 条目,0-4 分制,总分 0-52 分,> 30 分显著认知偏差(需认知干预),15-30 分中度; ③ AIMS(运动认同):5 条目,1-5 分制,总分 5-25 分, >20 分过度依赖(关注),10-20 分合理; ④ 补充评估:HAMA(焦虑) >14 分、HAMD(抑郁) >17 分提示共病。分界值可快速识别风险人群,指导分层干预。

干预策略包括四类技术: ① 认知重建: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结合医学证据(如MRI 报告)挑战认知偏差,设计行为实验(如 " 慢跑 5 分钟关节肿胀 >1cm′′ )验证预测,记录实际结果与情绪变化,每周复盘修正灾难化思维; ② 分级暴露:构建 0-10 分恐惧层级清单(如足球运动员术后:上下楼梯→平地快走→慢跑→冲刺跑),从低风险(2-3 分)项目开始,每项练习 3-5 天,待恐惧评分降至 1-2分后推进,同步教授4-7-8 呼吸法调节焦虑; ③ 动机性访谈:通过" 改变天平"(对比恢复运动的好处与维持现状的代价)激发内在动机,结合成功经验回顾与小目标拆解(如每日快走 20 分钟)强化自我效能; ④ 社会角色重建:引导开发非运动价值来源(如兴趣培养、职业技能延伸),优化家属支持(避免过度保护,采用" 支持性挑战" 话术),每4 周组织家属座谈会减少隐性获益阻碍。

3 案例应用

3.1 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24 岁,职业足球俱乐部前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8 个月。生理评估:膝关节活动度 120 (正常范围 110 ° - -130 °),股四头肌肌力4 级(正常 5 级),关节稳定性测试(Lachman 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MRI 显示韧带愈合良好,符合运动恢复标准。但患者持续拒绝跑动,仅能进行平地慢走,日常活动受限,反复就诊于骨科门诊,自述“一想到跑步就紧张,担心韧带再次断裂”。

表1 基线评估结果

3.2 干预过程(共 12 周)

(1) 第 1-4 周:认知重建 + 情绪管理

① 错误信念挑战:对比损伤初期与术后 8 个月的 MRI 影像,结合康复科医生的“运动安全性”评估,引导患者发现“韧带愈合良好”与“主观脆弱感”的矛盾;

② 行为实验:制定“平地快走20 分钟”计划,每天记录“预测(关节肿胀)-实际(关节周径无变化)- 情绪(焦虑从7 分降至4 分)”,每周复盘;

③ 焦虑管理:教授“4-7-8 呼吸法”,要求患者每天练习 3 次,每次 5 分钟,降低焦虑水平。

复评结果:TSK-11=26 分(中度风险), PCS=28 分(中度认知偏差),HAMA=12 分(轻度焦虑)。

(2) 第 5-8 周:分级暴露 + 动机强化

① 恐惧层级暴露:从“慢跑 5 分钟”(恐惧分 5 分)开始,每天 1 次,3天后恐惧分降至2 分,进阶至“快走与慢跑切换”(恐惧分6 分);

② 改变天平:帮助患者列出“恢复跑步的好处(重返球队、减少焦虑)”与“维持现状的代价(错过赛季、体重增加)”,强化改变动机;

③ 自我效能强化:回顾“从无法屈膝到关节活动度正常”的康复过程,肯定患者的应对能力。

复评结果:TSK-11=20 分(中度风险), PCS=20 分(轻度认知偏差),HAMA=8 分(无焦虑)。

(3) 第 9-12 周:社会角色重建 + 运动恢复

① 运动认同拓展:指导患者担任青少年足球训练营战术教练,通过“指导他人运动”重建与足球的联结,减少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过度依赖;

② 家庭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纠正“别跑步了,万一受伤”的过度保护话术,采用“我陪你去球场练习慢跑”的支持性挑战;

③ 高阶暴露:完成“带球慢跑 10 分钟”“变速跑”等项目,恐惧分均降至2 分以下。

3.3 干预结局与随访

(1)12 周复评:TSK-11=18 分(低风险),PCS=15 分(正常范围),

AIMS=18 分(合理运动认同),HAMA=6 分,HAMD=5 分;

(2)6 个月随访:患者已重返球队进行基础训练,可完成冲刺跑、跳跃等动作,无主观不适,TSK-11、PCS 评分稳定在正常范围,运动认同与生活角色实现平衡。

4 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护理在运动损伤康复后期的关键作用,核心成功要素有三点:

(1) 精准定位心理阻滞点。通过 TSK-11(运动恐惧)、PCS(疼痛灾难化)等量表明确患者核心问题(如恐惧 - 回避、灾难化认知),避免泛化支持。例如案例中患者主诉“恐惧再损伤”,优先采用认知重建与分级暴露,而非单纯情绪疏导。

(2) 技术操作标准化。将认知行为疗法、动机性访谈等转化为可执行步骤,如“行为实验记录表格”“恐惧层级清单”,降低护理人员操作门槛,提高患者配合度。例如分级暴露设定“每层级恐惧分<3 分”为推进标准,保障安全有效。

(3) 多学科协同干预。护理人员需与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共享生理(肌力、关节稳定性)与心理评估数据,避免“心理干预与运动处方脱节”。如认知重建结合骨科“运动安全性”结论,分级暴露遵循康复科强度建议,确保同步推进。

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研究的参与人群主要是年轻男性竞技体育运动员,而对于年长的个体 ( 需减小的负荷量 ) 和女性人群 ( 她们可能更多侧重于情感支持 )或是非职业运动员 ( 运动认同度较低 ),治疗方案均需相应调整。为改善本项目的有效性,本项目可纳入更多实验主体,制订更加合理、个人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可将评估、暴露计划、家庭支持等纳入到手机 App 中,提高应用便捷性及长久性。

5 结论

在运动损伤康复期,功能恢复并不等于正常生活能力恢复,原因在心理调适失败,造成身体实质的障碍。当通过 TSK-11、PCS 等准确评估出害怕回避、极端消极思维等障碍后,利用“标准化评定—分类处理—多学科间协调”的模式,由医学心理学护理人员通过认知重建、阶梯暴露、动力取向的咨询及社会角色再习得,针对性地调节患者的心理问题。而通过与骨科及康复科建立多学科治疗组,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议将心理护理纳入康复门诊常规服务,对生理康复后仍主观活动受限的患者优先心理筛查;加强护理人员认知行为干预、动机性访谈等专业培训,推动心理护理从 " 被动支持 " 转向 " 主动干预 ";未来需完善门诊短程心理干预协议,为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全面康复提供系统指导。

参考文献

[1] V laeyen J W S, Linton S J. Fear- avoida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a state of the art[J]. Pain, 2000, 85(3): 317- 332.

[2] Lee H , McAuley J H , H ü bscher M,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severity and degree of fear avoidance beliefs in people with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Pain, 2016, 17(4): S5.

[3] Brewer B W , C ornelius A E. Self- protective changes in athletic identity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0, 11(1): 1- 5.

[4] de Jong J R , V laeyen J W S, Onghena P, et al. R eduction of pain- related fear in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 the application of graded exposure in vivo[J]. Pain, 2005, 116(3): 264- 275.

作者简介:董志燕(1983- ),女,河北张家口,中级,本科,研究方向:医学心理

吴磊(1983- ),男,河北石家庄,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骨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