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胃肠道手术后饮食指导:科学恢复从" 吃" 开始

作者

银静怡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545300

一、饮食过渡的科学安排

胃肠手术后恢复期间的饮食,一直备受患者及家属的关注,更是医护人员管理患者时经常强调的问题。患者在经历过胃肠疾病与手术之后,体质较为虚弱,在需要营养的同时,消化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一旦饮食不科学,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因此,胃肠手术后的饮食指导十分重要。

胃肠道接受手术后,患者消化系统的屏障功能以及运动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安排需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易到难”这样的基本准则。术后早期一般是以禁食或者少量流质食物为主,这样做能减轻胃肠的负担,又可观察消化道功能恢复的状况,一旦患者排气、排便功能得以恢复,便可以逐步过渡到清流质、全流质、半流质以及软食,最终回归到普通膳食。这种渐进式的过渡符合生理修复的规律,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为患者顺利过渡到正常饮食营造条件。

饮食过渡需要依据手术类型做出个性化的调整,就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胃容量明显变小,要防止一次性进食量过多,最好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结直肠手术后的患者,则要更加留意膳食纤维的添加时机,要是过早摄入粗纤维,可能会增加肠腔之间的摩擦,引发腹胀或者疼痛。而胰腺或胆道手术后的患者,应当对高脂饮食加以限制,以此减轻胰腺和胆囊的分泌负担。这些不同的安排呈现出饮食指导有精细化以及科学性,可帮助患者更加平稳地度过术后恢复期,还为个体康复给予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饮食过渡阶段,医护人员的临床观察必不可少,耐心的心理疏导同样关键。不少患者术后会有进食恐惧或者焦虑情绪,担心进食会引发身体不适,主动减少食量,使得营养不足状况加重。这个时候,医护人员要借助健康宣教以及细致观察,适时鼓励患者尝试处于安全范围内的饮食过渡,依据病情对进餐速度和食物形态做出调整。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并结合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饮食信心,提高对康复的把控感,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

二、营养结构的合理搭配

手术后机体处在创口愈合、组织修复以及功能重建的关键时期。此时对营养素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供给,是患者得以恢复的关键保障。优质蛋白质作为修复组织以及促进免疫功能恢复的核心营养成分,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或者软食之后,应当逐步提高鱼、禽、瘦肉、蛋类以及乳制品的摄入量。还需要留意避免过量食用油炸、腌制以及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能量的供给应以谷类作为主要来源,再辅以适量薯类,以此保证患者的日常体力需求,并且帮助机体维持正常代谢水平。

在营养素的比例搭配方面,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需要维持合理的分配状况。其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总能量的比例为 50% 至60% ,优先选取粳米粥、燕麦、藕粉等易于消化的食物。蛋白质大约占总能量的 15% 至 20% ,并且以有高生物价值的动物蛋白作为主要来源,适当搭配豆类蛋白,以此达成氨基酸互补的效果。脂肪的摄入量应当控制在总能量的 20% 至 25% ,着重突出优质脂肪来源,像是橄榄油、深海鱼油等,改善炎症反应以及促进术后免疫调节。要是患者出现脂肪消化不良或者胰腺手术后脂肪酶分泌不足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限制油脂的摄入,优先保证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供应,同时依据耐受状况逐步尝试小剂量的脂肪摄入,防止长期缺乏必需脂肪酸。

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补充同样不能被忽视,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A在伤口愈合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术后的患者应当适当增加水果以及绿叶蔬菜的摄取量,像猕猴桃、橙子、菠菜、胡萝卜等,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对于提高抗感染能力、加速组织修复也有积极的效果。建议在饮食中适当增加动物肝脏、贝类以及坚果等食物来源。对于在短期内难以凭借饮食摄入充足营养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或者口服营养补充剂,以此来避免营养不良对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必要的时候,还可结合营养风险筛查,对高危患者提前进行干预,保证康复进程更为顺利。

三、个体化饮食注意事项

术后饮食指导除了要遵循普遍原则外,还得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做细化安排。不同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手术部位以及恢复速度方面都有差别,“一刀切”的饮食方案一般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老年患者,由于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更适宜吃细软食物,糖尿病患者则要严格把控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防止血糖波动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对于体质较弱或者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应提前开展营养风险筛查,在饮食里增加高能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以此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切实达成营养干预与疾病康复的有机融合。

个体化饮食需要将患者的消化耐受状况纳入考量范围。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腹胀、腹泻以及恶心等,这些症状大多时候和饮食方面的不恰当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在恢复期饮用牛奶,有可能使腹泻的情况加重,引发电解质紊乱。胃切除术后的患者要是进食速度过快,就容易出现倾倒综合征,致使心悸、出汗以及低血糖症状的出现。医护人员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表现,适时对食物种类以及进餐方式作出调整。必要的时候建议采用无乳糖奶制品或者分餐制饮食,以此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舒适感,还需要留意水分与电解质的补充,防止因为饮食选择不合适而造成脱水或者营养失衡。

心理因素于个体化饮食指导里也占据关键地位,一些患者鉴于担心饮食不妥致使病情反复,呈现出进食焦虑乃至拒食行为,这对身体恢复无益,又会增添心理负担。医护人员以及家属需借助积极交流与陪伴,协助患者构建正确的饮食观念,使其明晰“适度尝试、循序渐进”有安全可行性。可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与口味偏好,于不违背医学原则的状况下,适度增添其熟悉且喜爱的食物,提升进食愉悦感。如此一来,能保证营养供给,又可患者维持良好心态,推动全面康复,达成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双重恢复。

四、结语

胃肠道手术后的康复进程,需要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来支撑。逐步推进的饮食过渡可消化道功能慢慢恢复,合理且均衡的营养搭配为机体修复给予坚实保障,而个体化的饮食注意要点保证了康复进程的安全性与针对性。饮食管理不只是契合一种生理需求,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方面。患者在康复进程中,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家属也应当给予充分支持与关怀。唯有把医学指导和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才可真正达成“从吃得下到吃得好”的转变,让饮食成为康复道路上的关键帮助。